息夫人斷想

早就想為息夫人再寫點什麼,但苦於她的歷史分量太厚重,史料記載又撲朔迷離、語焉不詳,加上河南省息縣人本土對她的貞潔烈女情結太深,而我又深感對息夫人的了解有限,所以一直感到無從下筆。今秋縣裡委託我為息夫人紀念館布展規劃草案,有幸結識了著名女作家、長篇歷史小說《息夫人》的作者曹雁雁女士。曹女士還創作過長篇歷史小說《孫叔敖》,可謂是春秋史和楚史研究專家,她把自己多年來研究息夫人的成果毫無保留地交給了我,讓我對息夫人的認知變得豐富而立體。隨著對春秋史和楚史的了解,息夫人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來越明晰。越了解歷史,息夫人的形象越豐滿,所以我想為息夫人再寫點什麼。

我一向對有些息縣人關於息夫人的貞潔烈女情結心存芥蒂、不敢苟同。現代文明如此進步,又不是封建倫理綱常主宰社會的時期,為什麼有些人會對二千六七百年前春秋時期的息夫人要求這麼苛刻?為什麼他們寧可相信西漢末年劉向的《列女傳》,而斷然否定春秋末年左丘明的《左傳》?眾所周知,劉向編撰《列女傳》是在董仲舒使儒學走上神壇、確立其正統地位之後,距離息夫人時代已經六七百年了,而左丘明寫作《左傳》距離息夫人時代僅僅一百年多一點。更何況《左傳》是正史,是我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而《列女傳》是我國古代專為封建社會廣大婦女所編的教科書,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要求婦女遵守禮法、三從四德的封建糟粕。《左傳》和《列女傳》到底哪一個更接近真實的息夫人?

Advertisements

不久前,我有幸結識了信陽師範學院文學院院長吳聖剛先生。為還原一個真實的息夫人形象,一次,我跟吳先生交流息夫人問題,他的一番言論令我難忘。吳先生說,兩千六七百年前的息夫人生活在春秋初期,哪有什麼貞女烈婦之說呢。他還說,現在如果一個年輕女人喪夫重新組織家庭,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特別是兒媳婦帶著公公婆婆再嫁,也是道德模範,是一種道德風範,是當今社會應該弘揚的道德情操。吳先生的這次談話堅定了我對息夫人的研究和判斷。前年秋,息夫人娘家人、淮陽縣的兩位女作家柳岸、董素芝來到息縣尋親,我與她們交流過息夫人,柳岸女士也想寫息夫人。據悉,柳岸女士的大作《公子桃花》(公子指息夫人,春秋時期國君的孩子統稱公子)已交作家出版社,估計在明年春天面世。

Advertisements

我以前曾經寫過《息夫人掛燈勸息侯》、《息夫人的傳奇人生》、《研究春秋史,尊重息夫人》等文章,並收集整理過歷代名人吟詠息夫人的詩詞歌賦二十多篇,查閱過眾多春秋史和楚國史。現在,通過與曹雁雁女士、柳岸女士、董素芝女士和吳聖剛先生交流互動,通過為息夫人紀念館布展設計方案,我已形成了對息夫人的全新認知探究,想還原出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息夫人。

息夫人生於陳國(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媯姓,系陳國公子;成就於息國(今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又稱息媯,以「息夫人」名揚天下,留下了「掛燈勸夫」的佳話;輝煌於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因她容顏絕代、目如秋水、臉似桃花,宛如桃花女神轉世,被稱為 「桃花夫人」,她既留下「三年不語」的傳奇,又有後世稱道的功德,堪稱前世的孝庄夫人。我不想評判別人對息夫人的感情,但我一直認為息夫人活得洒脫,活得真實,活得自我。她是一個神話,是一部傳奇,是永遠的平安女神、桃花女神。

息夫人在息國留下的軼事很多,但最稱道的是她「掛燈勸夫」這一典故。「息夫人掛燈勸息侯」有多個版本,但我更傾向下面一則傳說。

傳說公元前684年曹劌論戰那一年,息夫人曾用葛紗親手做了幾盞雕花精美、晶瑩剔透的宮燈,並命人捉了上百隻螢火蟲放在宮燈內。一天夜裡,王室內黑燈瞎火,息侯忙叫人點燈。息夫人便拿著一盞囊螢的宮燈進來,室內頓時光明。息侯問夫人宮燈裡面是什麼寶物,這樣明亮卻沒有一絲煙火氣味。夫人不答話,只拿著剪刀,將宮燈的一面剪開大口子,螢火蟲破窗而出,紛紛飛到夜空,美妙絕倫,室內一下子又黑暗下來。息侯讚嘆不已,豈料夫人卻淚水漣漣。息侯問是何故,夫人勸道:「國人如流螢,聚則有光,散則黯淡。君侯不事政務,便難聚民之力,息國便如這黑夜一樣難有未來。」息侯聽罷,幡然悔悟,再也不放縱於玩物之中了,開始慢慢地振作起來。息夫人命人將這盞燈掛在中宮內殿的廊下,以提醒息侯常事政務。從此,息夫人掛燈勸君侯的故事流傳開來。曹雁雁女士的長篇歷史小說《息夫人》和息縣籍作家殷天堂先生的劇本《息夫人秘史》也有這個素材。

息夫人經常勸導息侯要親賢士、遠小人,獎耕戰、興農桑,儲備國力,以免國家遭受強楚欺凌。她主張聯合陳、蔡兩國以抗齊、楚兩強,提倡耕織以實現富國強兵。息夫人以她那善良愛民、勤儉治國的高尚品質,逐漸贏得了息國宗親的敬重和百姓的愛戴。在息夫人的治理下,息國農商漸興,慢慢走上了自強的道路。

無奈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息國處於楚國爭霸中原的前沿地帶,公元前682年息國被楚國所滅,並設為縣。楚文王既要領土,也要美人。息夫人提出只要保全息侯和息縣黎民百姓,後世不得更改對息縣的稱呼,便答應跟楚文王走。楚文王答應了息夫人的條件。息侯被楚王安置在汝水之畔,封以十家之邑,使守息祀,後來便忿郁而死。息縣民眾感懷息夫人的愛國愛民情懷,後世再也沒有更改過縣名,息縣從此有了「中華第一縣」之美譽,息夫人也成為了息縣的文化標識。現在,息縣有息夫人塑像、息夫人紀念館(在建)、息夫人大街、息夫人茶莊、息夫人賓館、息夫人大酒店等。

息夫人在楚國故事更多,她為楚王生了一個偉大的兒子即楚成王,楚成王有一個更偉大的孫子——楚莊王,楚國終成一代霸主,八百年楚國歷史達到極致。但我在這裡僅說說息夫人在楚地留下的「三年不語」的傳奇故事。

據左丘明《左傳•庄公十四年》記載:「楚子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庄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82年楚文王滅掉息國,得到息夫人後如獲至寶,立為夫人,寵幸無比。到公元前680年,三年之內,息夫人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取名熊艱,次子取名熊惲。然而,文王的寵愛並不能替代國破家亡帶給息夫人的巨大傷痛。楚宮三年,息夫人從不與文王主動說話,只是終日流淚,鬱鬱寡歡。楚文王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息夫人三年不語呢?他一定要問個明白,息夫人再也沒有辦法迴避。文王問夫人:「你現在服侍我,還生下了兩個孩子,卻為何對我終日不開一言而整日落淚?以我荊襄大鎮,威鎮華夏,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息夫人回答說:「我一個女人伺候兩個丈夫,即使不死,還有什麼面目同別人言語呢。」文王道:「這都是蔡侯的過錯,我當為夫人報仇」。楚文王為了獲得夫人的歡心,在公元前680年打到了蔡國(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將蔡侯獻舞囚禁到楚國,後來蔡侯客死他鄉。這樣,息夫人的心情才逐漸開朗起來。之後,息夫人的膽識才氣與韜略大放異彩,不但治理好楚國,還幫助楚王實施擴展疆土的宏願。在楚國,息夫人積極協作楚王,重用旁支王族斗丹,拜為上大夫。她還關注民生,親事農耕,支持斗丹改良農用器具,修築淺塘水渠。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去世,息夫人的大兒子熊艱即位,歷史上稱為楚堵敖(前675—前672年在位)。楚文王故去的那段時間是息夫人人生中又一個黑暗期。她的隱忍與堅毅,心細如髮的計謀,她大膽而富有冒險地挑戰著自己的極限,攻克一個個來襲的頑敵,最後將大權放心地交給第二個兒子熊惲,即歷史上著名的楚成王(前672—前626年在位),她自己頤養天年。約公元前635年,息夫人卒於桃花蔭里,面朝息國、背對陳國葬在桃園,結束了自己跌宕起伏、曲折複雜的一生。後來,息夫人的子孫在漢陽城外的桃花洞上修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廟,以紀念這位美麗、智慧、聖潔、傳奇的桃花女神。

關於息夫人的生活經歷,不但《左傳》如此敘述,戰國末年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西漢中期司馬遷的《史記》、明朝末年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現代大學者錢鍾書的《管錐編》等眾多典籍也是這樣記載。只是到了西漢末年劉向時對息夫人結局的看法才發生了變化,他在《列女傳》中這樣敘述:息侯被擄到楚國,負責看守城門。一日,息夫人趁楚文王出城打獵之機偷偷出宮,私下與息侯相會,並向息侯訴說衷腸:妾須臾不忘君也,終不願一身二嫁,妾與君活著不能同室,不如死後同穴。遂自殺,息侯亦自殺。楚文王感嘆息夫人守節有義,以諸侯之禮將二人合葬。這個版本充滿著「夫為妻綱」的封建儒學色彩,給息夫人身上人為地披上了儒家倫理道德的外衣。可是,儒家倫理道德構建於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並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時,而息夫人是春秋初期的女性,比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還早100多年呢!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學術異常繁榮、思想空前解放的時期,哪有什麼陳規戒律和倫理綱常之說呢。劉向的《列女傳》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的,不是真正的歷史。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光州息縣知事、直隸州南皮人張佩訓的《息夫人辯證碑文》也是站在封建衛道士的立場上維護《列女傳》的迂腐觀點,也不是尊重歷史,不足為憑。

息夫人是春秋時期魅力非凡、具有文韜武略的偉大女性,是一個強權不改其志、紅顏但不禍水的傳奇女性。她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拒絕以色事人,倡導女性自主,促進了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融合,如今的信陽一帶依然保留著鮮明的豫風楚韻的地域色彩。她以身赴難,勸課農桑,推崇新政,輔幼稱霸,取得了令人景仰的不凡成就。

息夫人是中國歷史上以美麗著稱而又被歷代吟詠不已的特殊女性。唐朝詩人宋之問以「可憐楚破息,腸斷息夫人」,王維以「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胡曾以「感舊不言常掩淚,只應翻恨有容華」,清朝詩人鄧漢儀以「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等詩句對息夫人充滿著同情、憐愛之情。當然,也有對她進行嘲諷、異議的詩作,如唐朝杜牧在《題桃花夫人廟》一詩中寫到:「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畢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清朝洪亮吉在《題息夫人廟》一詩中也這樣說:「空將妾貌比桃妍,石上桃花色可憐。何似望夫山上石,不回頭已一千年。」諸如此類的詩作顯然是受劉向《列女傳》和封建禮教的影響所致,只是封建社會文人雅士的個人思想情感表達而已

正如曹雁雁女士所說,息夫人不僅是息縣的,她還是社會的,是歷史的,民族的。我們不能用封建節烈觀看待春秋時期的息夫人,不能狹隘地把息夫人塑造為貞潔烈女形象,息夫人在楚國的活動更讓她大放異彩。我們要用與時俱進的戰略眼光審視歷史人物,更應該用今天的道德標識看待息夫人其人其事。我們只有認真研讀春秋史和楚國史,積極挖掘息夫人文化內涵,傳承和弘揚息夫人精神,才能維護和經營好息夫人這張文化名片,更好地服務於各項社會事業並促進經濟建設發展,中華第一縣才能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責編 劉學友】

(小編微信:wx892109476 微信公眾號:lxy892109476)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