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齊,厚積薄發

春秋齊國,原為姜太公始封之地。自太公傳至齊桓公,國力鼎盛,雄霸諸侯。此時,出自陳國公室的落難公子陳完率族移居齊國,得齊桓公收留並予任用,因封邑為田,遂改稱田氏。田氏代有賢人,傳至田恆田成子(也稱陳恆,陳成子),齊國公室已衰落之極,田氏專齊國之政,民心歸服。再傳至田恆四世孫田和,廢掉齊康公而自立為諸侯,史稱「田齊」。

田氏代齊為諸侯,發生在戰國時代,有人認為是禪讓,莊子則稱之為「竊國」。不管是「竊」也好,是「禪」也好,均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田氏代齊」自有其不得不然的過程。這裡我們且借左氏一段文字,略作分析。

公元前468年,晉國強權人物知伯伐鄭,鄭國派駟弘向齊國求救,齊國執政田恆親自率軍救鄭。齊軍出發前,田恆搞了一個很有特色的誓師大會。他讓齊國曆次作戰中死難者的兒子,三日內分批朝見,各有頒賞。齊國有個叫顏涿聚的人,頗有影響,在隰之役中英勇戰死。田恆特意準備好大夫級別乘坐的車,上掛五個書囊,裝好有關某城邑的文書簿冊,當眾召見顏涿聚的兒子晉。表彰他父親的英勇,向未能及時撫恤他而致歉,接著送車、送城邑,勉勵他好好工作,毋廢舊勛。

Advertisements

大軍出發,車轔轔,馬嘯嘯,行進途中從谷地旁邊經過,雖相距只有七里,谷地人竟然毫無察覺。軍隊到濮水旁邊,天降大雨,行進、渡河極其困難。此時鄭國的子思隨軍,擔心軍隊延遲趕不上救鄭。於是,田恆親自披上雨衣,以長戈為拄杖,站立在斜坡的泥濘之中,遇到有馬車陷入,要麼推車,要麼策馬,忙得不亦樂乎,感動得將士人人奮勇。晉國知伯聽說這個情況后,主動撤圍而去,田恆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知伯為給自己找台階下,說是:出征前只是占卜伐鄭,沒有占卜與齊國為敵。他還留下一封書信,諷刺說:田恆的本宗——陳國被滅,與鄭國有關,現在田恆救鄭,分明是不念舊邦。田恆覽書,只說了一句:恃強凌人者都沒有好下場,知伯也將不免。

因為晉國內亂而出奔在齊國的荀寅告訴田恆說:「我從晉國得到情報,晉國將出動千輛兵車,迫近齊軍營壘,打算盡殲齊軍。」田恆很淡定地回答說:「我得到國君的指令是,『不必追擊敗逃的散軍,也不必懼怕大隊的兵馬』,晉軍即使超過千輛兵車,使命所在,豈敢逃避?不過我還是會把您的情報告訴我們國君。」荀寅聽罷,由衷感嘆道:「我現在總算明白自己為什麼 流亡了。君子謀事,對事情的開端、過程、結果都有詳明的了解,然後報告(思慮對策);而我對三者均知之不詳,就盲目向上報告,這不是自找難堪嘛。」

Advertisements

這則田恆救鄭的故事,透露出不少信息,據此可知:田恆獎勵軍功,不吝重賞,很善於收買人心,得民;田恆治軍嚴明,身先士卒,軍紀好、軍風正,戰鬥力自然很強,得軍;田恆謀略過人,為人堅毅,納子思之言,斥荀寅之妄,表現出極高明的御人之術,得士;田恆論知伯的言論,「無及寡,無畏眾」的任事態度,表現出他重視道德修養,深明成敗之基,得道。

田恆「四得」,既由田氏先人累積而成,又由田氏後人推而廣之,那麼,田氏代齊也就毫不足怪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