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淺說(二)

前人已有筆太正非中鋒的說法。一般人放腕在案上,筆鋒自指西北,這樣寫直畫、橫畫都是偏鋒,筆鋒在畫的邊緣,不可能使筆力勁健了。

包氏對於這一點是有深切了解的,但他對錢伯垌的指腕都不動用肘來去,卻極力反對。他是主張運指的,運指的腕力都發揮不出,怎能用全身的力呢?他雖然說「全身精力到毫端」,但他的筆力是弱的。他尚不知道力弱的原因是在於運指,而說他的字得力於簡牘(一般行草帖),頗傷婉麗,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了。

古人論書有「逆水撐船」、「挑夫爭道」的說法,「逆水撐船"是用逆勢,「挑夫爭道」就是擠進,也就是澀進。前者是「逆」,也就是「澀」。後者是「澀」,也就是「逆」。兩者道理是相同的。

康氏說「四指爭力」,包氏說「五指齊力」,道理是一樣的,不過隸氏說得明白些。因為小指太短,只能附在名指後面,相助出力,抓筆的也只是四個手指,而不是五個。齊力的也只是四指而不是五指。抓筆大體要抓低,就是名指貼在筆管盡處,幾乎和筆毫接觸,行草字或大些字,可以稍抓高些。

Advertisements

指力齊則筆管實,筆畫就勁。包氏說名指的力可以和大指相等,則字未有不好的,這是他幾十年實踐的收穫,是正確的。筆要抓得緊,有多少力出多少力,也就是運全身的力,——全力以赴。

但包氏有一個錯誤的說法,說抓筆不要太緊;抓得太緊.力只在管上而不達到毫端,這實在是個大笑話。武士執武器,不要執緊嗎?執得太緊,就傷不了敵人嗎?

包氏也主張抓筆低,抓筆低就不會飄浮。腕平掌虛的說法,腕平則筋扭而緊,用指尖執筆,掌自然虛,指尖力大,筆力自會健。疾澀之說,起於漢末蔡邕,處處用逆(下筆時鋒指東北,畫轉折換方向時,仍須轉變保持逆勢),自然能夠「澀」。

「疾」是快,快最容易直滑而筆力弱,所以最初要從遲澀入手,純熟之後,就是行筆如飛,也能澀了,字也就好了。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