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裡的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

導讀:

以往,往往是動脈瘤破裂后引發劇烈頭痛后才發現顱內動脈瘤的存在,現今,隨著醫學體檢及檢查設備的提高,未破裂動脈瘤的檢出率明顯增高。今天,影像精靈就來講講關於顱內動脈瘤的醫學常識。

概述:

  • 顱內動脈瘤系指腦動脈壁的局部異常擴張,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

  • 引起動脈瘤的病因可以是先天性掛壁缺陷,但以先天性動脈瘤佔大部分。

  • 任何年齡可發病,40-66歲常見,女性較男性多見。

顱內動脈瘤85%發生於前循環,其中前交通動脈(30-35%)、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30-35%)、大腦中動脈分叉(20%);15%發生於后循環,其中基底動脈佔5%,10%發生於其他后顱窩血管。

顱內動脈瘤的分類:

  • 按大小分類:

    Advertisements

微小動脈瘤--直徑小於2mm

小型動脈瘤--直徑2-5mm

中型動脈瘤--直徑6-10mm

大型動脈瘤--直徑10-25mm

巨大動脈瘤--直徑大於25mm

  • 按形態分類:

囊狀動脈瘤(先天多見,好發大腦動脈環及大腦中動脈分叉,女性多見,佔66-90%)

梭形動脈瘤(後天多見,多由動脈硬化所致,好發椎基底動脈,老年人,少見)

顱內動脈瘤的臨床表現:

囊狀動脈瘤未破裂常無癥狀,少數病例可表現為癲癇、頭痛、腦神經壓迫以及由於血栓形成引起的腦缺血或腦梗死的癥狀。

梭形動脈瘤可引起腦神經癥狀,或因血栓引起腦梗死。

破裂出血的動脈瘤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內血腫等相應癥狀。

影像學檢查--CT:

平掃---般為圓形、葫蘆形或條形稍高密度影,動脈瘤壁有鈣化時,CT易於顯示。如動脈瘤破裂出血則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平掃是瘤體不易顯示時,需要行CTA掃描。

Advertisements

CT增強---多數動脈瘤腔呈明顯的均一強化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晰,有時增厚的動脈瘤壁亦發生強化,表現為在明顯均一強化邊緣有一輕度的強化環。

CTA---囊狀動脈瘤表現為起自動脈的囊袋狀突起,有蒂(瘤頸)與載瘤動脈相連,輪廓清晰;梭形動脈瘤表現為血管不規則迂曲擴張,無瘤頸。

影像學表現--MR:

MRI平掃:動脈瘤瘤腔內的血流呈「渦流」現象,在MRI上表現為無信號或低信號,但若動脈瘤腔內部分形成血栓,則信號改變就變得複雜化了。血栓中的正鐵血紅蛋白表現為高信號,若含有含鐵血黃素則表現無或低信號;殘留的瘤腔仍有流空效應,表現無或低信號;動脈瘤周邊可有出血和水腫。

MRA:可以直接顯示動脈瘤。

影像學表現--DSA:

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最準確的方法,可清晰顯示動脈瘤部位、大小、數量、形狀。為了發現預料之外的動脈瘤,血管造影應包括所有部位的腦內血管。

造影應在出血后立刻進行,否則,出血2~3天後即發生血管痙攣,持續大約1周,此時造影,容易出現假陰性。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

  • 手術治療(直接手術【瘤頸夾閉】+間接手術)

  • 血管內栓塞術 (介入治療)

  • 非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

1、直接手術,其中瘤頸夾閉是最好的方法。

2、間接手術,結紮頸部動脈,此種方法風險大。

  • 血管內栓塞術

屬於介入治療方法,採取經皮穿刺股(或頸)動脈,插入導引管,再經導引管插入微導管至動脈瘤內或載瘤動脈,經微導管送入栓塞材料(如球囊、微彈簧圈),將動脈瘤或載瘤動脈閉塞的方法。--此方法創傷小、效果佳、術后恢復快。

  • 非手術治療

適用於:

①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病情的趨向不明確;

②病情嚴重的病例不允許作開顱手術,或手術需延遲進行;

③動脈瘤位於手術不能達到的部位;

④拒絕手術治療或等待手術治療的病例。

措施:

①患者應絕對卧床休息,頭部可稍抬高;

②嚴密觀察患者血壓、脈搏、體溫、呼吸、瞳孔及意識的變化;加強護理,預防各種併發症;用導瀉劑防止便秘;

③有蛛網膜下腔出血時按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進行;血壓過高的患者適當用降壓藥物,必要時給予控制性低血壓;

④止血劑和抗纖維蛋白酶製劑的應用;抗腦血管痙攣的治療;防治腦積水的措施。

顱內動脈瘤轉歸:

1.治癒:動脈瘤切除或消失,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

2.好轉:間接手術或動脈瘤未切除,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部分恢復工作。

3.未愈:動脈瘤未處理,癥狀無改善。

公眾號:e診斷醫學社區(ezhenduan521)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