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血小板減少症,常用中草藥匯總

血小板減少在中醫的眼中屬於「血證」、「發斑」、「紫斑」、「肌衄」、「衄血」和「葡萄疫」等範疇。《金匱要略》認為火熱、虛火、濕熱、虛寒、酒毒和瘀阻等皆可引起出血。

結合患者的病症表現,採用不同的中藥方劑配合治療,可以改善癥狀,調節免疫機制,同時不受副作用的影響。

最常見的中草藥為紫草、犀角(水牛角)、生地黃和當歸等。

常用中藥,功效及現代藥理研究:

紫草

紫草:性苦,寒。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治溫熱斑疹,濕熱黃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濁,熱結便秘,燒傷,濕疹,丹毒,癰瘍。

現代藥理研究:紫草含有紫草聚糖、紫草釀、乙酸紫草琨,可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水牛角

犀角(水牛角代替):性味酸咸,寒。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Advertisements

現代藥理研究:犀角主要成分為角蛋白。此外還含其他蛋白質、肽類及遊離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類等。在醫療上常用價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

生地

生地黃:性味:甘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現代藥理研究:地黃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黃色針狀結晶能縮短兔凝血時間, 而其水煎劑的作用不明顯。地黃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凝血作用,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當歸

當歸:性味甘、辛、溫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扑損傷

北京中科血康血液病醫學研究院史淑榮主任介紹,中醫中藥介入血小板減少症的治療,比單純西醫用藥效果顯著,尤其是可以讓患者完全避免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縮短療程,避免病情反覆。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