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姓氏的忌諱

李年傑電影

在客家地區進行語言交流時,人們往往發現一種奇趣的現象,語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相及的詞語、尤其是姓氏的發音混為一談,以至鬧成笑話和誤會。

例如,姓「謝」的人只說「多謝」而不說「感謝」,因客家話「感」和「減」同音;有一回大年初一,有位異姓朋友到謝家賀年,得到謝姓朋友的熱情接待,末了異姓朋友告別道謝,連說「感謝,感謝!」謝家朋友很不高興,又不敢當面表現不悅,只好待異姓朋友走遠了,才「呸,呸,呸,狗血潑,狗血潑!」(斥邪的口語)搞得很尷尬。姓「曾」的人把「煎堆」說成「油溜子」,煎豆腐說成油豆腐,因客家話的「煎」和「曾」同音;很多地方把孵蛋的母雞說成「賴哺(孵)雞嫲」,而「賴」姓人說成是「做哺雞嫲」;姓「李」的人把刀具「鋒利」說成「好快」,因「李」和「利」同音,吃梨不願切開,即不「分離」的意思,「梨」「離」「李」音相近;缺電或突然斷電了,姓鄧的人不說斷電,而說「斷光」、「缺光」;姓黃的人不稱「黃牛」而稱「沙牛」;姓「朱」的人「朱」、「周」不分,因「朱」和「豬」同音;姓廖的人起名字不肯起「三源(年)」、「五源(年)」,在人們的意念中只有生長病的人才會嬲(廖)三年、五年。而姓張的人比較隨意,不太計較,既可說張(這裡指裝、盛的意思)魚、張肉,張金、張銀,也可說張不幹凈的東西。

Advertisements

有道是「十里不同俗」,所以,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必須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尊重當地的風土習慣,才能融入其中,打成一片,做起事來順風順水,得心應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