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名園記》之 董氏西園與董氏東園

董氏西園

董氏西園,亭台花朩,不為行列區處,周旋景物,歲増月葺所成,自南門入,有堂相望者,三。稍西一堂,在大地(池)間。逾小橋有髙台一。又西一堂,竹環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間湧出,開軒窓,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見畏日,清風忽來,留而不去。幽禽靜鳴,各誇得意。此山林之景,而洛陽城中,遂得之於此。小路抵池,池南有堂,面髙亭堂,雖不宏大,而屈曲深邃游者,至此往往相失,豈前世所謂「迷樓者」類也。元祐中有留守,喜宴集於此。

董氏西園的景觀設計思路,以不顯雕琢為原則。園子里的亭台花木分佈自然隨意,周遭景物像是經歷過歲月的侵蝕而自然形成。

從南邊的大門進去,首先就看到東西排列的三間大堂,其中兩間距離不遠,處於一個區域,最西邊的那間位於一大片空地上(或在一個人工湖的中間),往西穿過一座小橋,有一處假山高台,再西邊還有一間堂屋,周圍竹林環繞。園中的湖水來自地下湧出的泉眼,泉眼周邊有山石及荷葉遮蔽。推開西堂小軒窗,窗外甚為開闊,通風良好。此處非常適合消夏納涼,酷暑烈日被遮擋,陣陣清風襲來,繚繞不去。在幽靜的環境里,鳥兒和鳴叫的小蟲好像也很自得愜意。

Advertisements

能在繁華喧鬧的洛陽城中,享受到如此真實的山林之樂,真是難得啊。

沿小路到池塘邊,池南有堂一間,對應池北高台上的亭子,互為風景。這個董氏西園雖然面積不大,但其間曲折深邃,遊客往往走著走著就迷失其間,不知道方向和自己的位置了,是不是傳說中隋煬帝的迷樓也是這樣的啊。

這園子在元祐年間還有人看守打掃,洛陽人挺喜歡來這裡野餐聚會。

董氏東園

董氏以財雄洛陽。元豐中,少縣官錢糧,盡籍入田宅。城中二園,因蕪壞不治。然其規模尚足稱賞。東園北向入門,有栝可十圍,實小如松實,而甘香過之。有堂可居。董氏盛時,載歌舞游之醉,不可歸,則宿此數十日。南有敗屋遺址。獨流杯、寸碧二亭,尚完。西有大池,中為堂,榜之曰「含碧」。水四向噴瀉池中,沒而陰出之,故朝夕如飛瀑,而池不溢。洛人盛醉者,走登其堂,輙醒,故俗目曰「醒酒池」。

Advertisements

董家在洛陽曾以家財雄厚著稱。但在元豐年間,因拖欠政府稅賦,官府把他家田地房舍盡數沒收。這兩個園子因為長期沒有維修保養,有些破敗,但其底子好,規模大,還是值得到此一游的。

這個東園的入口朝北,進入大門,有一顆巨大的柏樹,結的柏樹籽像松子一樣,吃起來比松子還香。院內有堂屋可以居住。董家昌盛時,經常在此設宴搞荷東家庭舞會,如果喝醉了也不用回家,住上十天八天也沒有問題。園子南邊一片殘破的房屋遺迹,但有兩個亭子保存較為完好,亭子的名字很有意境,一個名「流杯亭」,一個叫「寸碧亭」,流杯就是流觴,意思是可以在此玩曲水流觴的飲酒遊戲,寸碧的意思是指遠方的青山碧水,因透視關係,好像在眼前只有寸許大小。西邊有一個很大的池塘,池塘中間建有「含碧堂」。水從四邊瀉進池中,再通過隱藏的管道流出,形成活水。水流早晚都像瀑布一樣噴瀉不止,而池水卻保持平衡,絕不會溢出來。洛陽人在此遊玩時若是酗酒喝醉了,只要能踉蹌來到這個池塘中水榭涼快一會兒,酒就醒了,所以這池塘俗稱「醒酒池」。

司馬光退休后在洛陽寫《資治通鑒》,閑時便喜歡來這個園子里發獃。有詩為證:

《又和董氏東園檜屏石床》·司馬光

密葉蕭森翠幕紆,暫來猶恨不長居。脫冠解帶坐終日,花落石床春自如。

司馬光每次來這園子,大樹樹蔭下一躺,恨不得住這裡不走了。摘掉帽子放鬆腰帶,靠在石板上讓身心放鬆一天,這感覺真好。那個兩頭不討好的蘇東坡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我這裡乃是「花落石床春自如」。

董家家主董儼,字望之,河南洛陽人。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進士。董儼這個人不是好人,更不是好官。

據《宋史》記載,他考中進士后,在開封政府衙門裡短期培訓政務工作,學習期滿開始實習,先擔任最高法院大理寺評事,挂名饒州通判,重點監察饒州地區官員,職稱為著作佐郎。五年後,到中央辦公廳任左拾遺、兼職中央檔案館修書,後轉任中央秘書處右補闕。再後來「充淮南西路轉運副使」,到淮西路掛職鍛煉。轉運使在宋代職權很大,相當於省發改委,糧食廳,國稅局的長官,主管全省經濟工作。

實習期結束,終於熬出頭了,外放任命為光州知州,但是他「狂躁務進,不樂外郡,上書乞還京師。太宗怒,降為秘書丞,削史館職,徙知忠州」。就這樣,職稱被降級,調到更艱苦的重慶忠縣去了。

此後,董儼在中國多地為官,江蘇連雲港、泰州、揚州,福建泉州,湖南長沙湘潭,廣州,湖南嶽陽,江西南昌,湖北荊州都留下過這位貪官老爺的身影。

景德年間,董儼終於回到首都開封。朝廷先令其與韓國華、張雍三人,將開封府衙里羈押的二百多囚犯儘快審理結清。處理完這些積壓的舊案,被任命到吏部銓司衙門,負責官員考核,兼任工業部副部長。要說已是二品大員了,可他並不滿足,他覺得在地方做封疆大吏比做京官更有實惠可撈,還不容易御史們咬上,於是他盯上了位於「天府之國」的益州知州這個肥缺。

此時黃觀剛從西川轉運使職位上退職返京,等待新的任命。他便委託他的親家知雜御史王濟,去求黃觀在皇上面前推薦自己填這個缺,不久黃觀被任命為陝西轉運使。董儼覺得黃觀赴任前會去面聖,到時必然會推薦自己,就趕在之前跑到皇帝哪裡去假正經。他對宋真宗說:「我這個人一向正直,所以得罪了一些小人,黃觀便是其一,我怕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皇上面前說我的壞話,可能會建議皇上把我調到偏遠地區,請聖上一定要明鑒啊」。真宗對他的人品並不清楚,幾天後,董儼的親家王濟向皇帝揭發了這件事:「董儼這個人很不靠譜,我跟黃觀說不要理他,更不要推薦他,希望皇上也看清楚這個人」。但真宗是個厚道人,不想揭穿董儼,便任命他去青州任知州。董儼很不甘心,去見皇上說自己被權臣小人陷害了,真宗假裝安慰了一番想把他打發走,哪知道他死賴著不走,還想讓皇帝改變主意。皇上對他說:「你求人讓黃觀推薦你,怎麼還說人家是小人」。董儼厚著臉皮說:「黃觀和王濟曾經說益州知州的位置只有我才能勝任……「。皇上怒了:「既然你這麼堅持,那咱們就把這事搞清楚」!遂派使者去陝西質問黃觀,黃觀回復皇帝,把董儼託人讓自己推薦他的事說的清清楚楚,還說董儼對自己一向不厚道,算計自己幾次了,還告訴皇帝一件事情:董儼和黃觀同在地方為官時,董儼明知黃觀不會喝酒,還故意把黃觀灌醉,又在第二天向上司打小報告說黃觀工作中喝酒誤事,違反八項規定。黃觀因此被通報批評寫檢查。皇帝由此徹底看清董儼的惡劣人品,令樞密直學士與御史彈劾他,董儼沒話說了。然後就被降級採用,踢去山南東道任節度行軍司馬,到地方武裝部當幕僚去了。直到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大赦,重新啟用為郢州(湖北鍾祥)知州,五十四歲時病死在任上。

董儼這個人臉皮厚,善狡辯,操行差,所到之處,收納賄賂,毫不收斂,大錢小錢都敢收,對下人還吝嗇。惡劣到什麼程度呢?在當地方官期間,花公款給衙門裡的公差們製作很貴的衣服,規定必須上班時換上,下班后換下,晚上留在衙門裡保管。然後他把自己低價定製的一批劣質服裝替換掉,再把高檔的賣掉。這還不算,在銓司衙門時,他指派下屬出去給自己買東西,東西買來後人家跟他說明價錢時,他卻不想付錢,就大發雷霆,把幫忙的人大罵一頓,真是卑鄙到了極點!他用貪污得來的財富,供自己奢侈的生活,買了很多姬妾,經常大吃大喝,縱情聲色。在當朝的士大夫中名聲極差,最終被所有人鄙夷,身敗名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他往來密切的,也都是跟他一樣的貪官。這些人經常晚上聚在一起縱情喝酒到深夜。京城百姓稱他的狐朋狗友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三更半夜」這個成語就這麼來的。

【訂閱頭條號「聽松」, 開拓視野,感知世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