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之君極少傳世狂草,法於懷素,稀世珍品

公元1122年,宋徽宗趙佶書寫本卷《草書千字文》。其法出自懷素狂草一派,一氣呵成,毫無倦筆,頗為壯觀。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在《庚子銷夏錄》中指出:「徽宗千文,書法懷素。」當代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云:「此卷草書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騰猿過樹,逸虯得水;有的或連或絕,如花亂飛;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有的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卷后落款「宣和壬寅」,正值趙佶年屆四十。此為其盛年書寫的成熟之作。此卷自宋宣和年間歷經金·昌明內府,轉入南宋權相賈似道、明·晉府、項元汴,清·梁清標等諸家遞藏,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草書千字文》是趙佶極少傳世的狂草作品。筆勢勁利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極奔放馳騁之致,更為稀世珍品。一國之君,為何有如此精湛的書法作品?這位失敗的政治家對書畫情有獨鍾,並在藝壇上取得了光輝成就。從文化史、藝術史的貢獻來看,趙佶書寫了其最光輝而獨立的一頁。這卷筆翰飛舞的《千字文》,是由長達三丈余的手工麻紙寫就的,今天看來,似乎不算多麼新奇。可是,在八百年前的北宋時期,就製造出這樣長尺度的精美用紙,不能不使我們為之驚訝。據專家推測,當時的工匠可能在江邊把船舶排列成行,然後澆上紙漿使之均勻,自然乾燥而成。由於歷代收藏家對它倍加珍惜,得以紙墨保持完 整如新,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北宋造紙技術空前發達的寶貴證據。還讓現代人震驚的是,這三丈有餘的描金雲龍箋上的圖案,是能工巧匠一筆一筆地畫出來的。從整體畫面的完整程度看,不可能分段拼接,而是由一人自始至終一氣呵成,如此高頭長卷,如此繁縟的雲龍圖案,所花的精力之巨可想而知!

Advertisements

趙佶草書出於懷素,不僅平時臨摹過懷素的草書《千字文》,而且還臨過其他有關的草書帖。從時代風格上講,兩宋的草書,大都師法張旭、懷素。凡是臨寫的,不管其技巧如何精到和高超,仔細觀察會發現板滯的運筆痕迹。而這個作品的氣脈連貫,應非臨本。

​​​​​​​​​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