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哲學對中醫的影響

中醫來源於人們生活生產實踐中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從產生、發展、興盛到停滯不前,甚至衰落,同其他事物一樣受自身及其環境影響著。古代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成就對中醫學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的滲透

中醫學理論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正是我國古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思想活躍、百家爭鳴的昌盛時期。當時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成為科學文化界的主導思想,中醫學毫無例外地接受了古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使當時的醫學達到了新水平。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陰和陽兩個方面,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規律是推動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中醫學藉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用以診斷和治療疾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陰陽平衡對維持機體生命的重要性。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構成,它們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體現了事物間的整體聯繫和協調關係。中醫學藉以說明五髒的屬性及自控調節的整體觀念,補充了陰陽學說在解釋病理方面的不足。

Advertisements

《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氣有餘,則制其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的論點,揭示了臟病傳變規律,對預測疾病、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精氣學說認為氣是構成一切有形物質的基本元素,是產生萬物的本源,中醫藉以說明人體生命現象、疾病原因等,使之成為中醫學特有的氣學理論。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息則氣之孤危,出人廢則神機化滅,」升降出人,無器不有。古代唯物辯證法和醫學經驗相結合的重要標誌是人所知的《黃帝內經》的問世,此時和中醫學融為一體的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成為中醫學的指導思想,從而使醫學沿著辯證唯物主義軌道不斷向前發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