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痔瘡的艾灸療法

有句俗語說「十人九痔」,這樣說可能誇張了些,但也恰恰說明了很多人都深受痔瘡的困擾。體驗過的人都知道,痔瘡發作時那種站坐難忍的苦惱,真的是難言之隱啊。

還有很多人出現了癥狀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得了痔瘡。其實,凡肛門內外有小肉突出,皆稱為痔。痔是直腸末端粘膜下或皮下靜脈擴大、曲張而形成的靜脈團。位於肛門齒狀線上方者為內痔,齒狀線下方者為外痔,兩者均有者為混合痔。因為痔核可出現組織發炎、肥大、腫痛、瘙癢、出血等,故稱為痔瘡。

外痔在肛門邊緣常有贅生的皮瓣,不易出血,以疼痛和有異物感為主要癥狀。內痔可見便后出血,血色鮮紅,附在大便之外。隨著痔瘡的發展,痔核可逐漸增大,排便時甚至可脫出肛門。

痔瘡的主要病因就是肛門靜脈血液循環不好,艾灸具有強大的活血化瘀功能,治療痔瘡再合適不過了。那麼,我們都需要艾灸哪些穴位呢?

首先是肛門

為了方便,可以脫去內褲后坐在一個中間有孔的小凳上,肛門對準小孔,將點燃的艾條放在灸盒中,對準小孔灸熏肛門,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

然後是承山穴

承山穴在小腿後區,腓腸肌兩肌腹與肌腱交角處,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承山穴是肛門疾患的常用效穴,具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消痔之功。除此之外,每天點按承山穴還可緩解小腿疲勞,同時可以美化小腿部線條。

會陽穴

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簡便取穴:取坐位或跪伏位,在尾骨下端旁凹陷處,按壓有酸脹處即是本穴。主治腹痛、泄瀉,痢疾,便血,痔瘡,帶下,陽萎,陰部濕癢等。

二白穴

二白穴是經外奇穴,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腱(手掌向上,用力握拳,即可見上臂上的兩條肌腱,拇指側的肌腱即為橈側腕屈肌腱)的兩側,一肢兩穴。有口訣叫「痔漏之疾亦可針,里急后重最難禁;或癢或痛或下血,二白穴從掌后尋。」雖然說的是在二白穴針刺,但艾灸同樣效果顯著。艾灸二白穴具有調和氣血,提肛消痔的作用。

除肛門外,以上3個穴位採用溫和灸,每個穴位灸10分鐘,每天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可休息一天。痔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療痔瘡也是一樣,只要大家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改善。

按摩療法

脛骨內側後方,趾長屈肌腱間,從脛骨後方向上延伸四橫指的帶狀區域是肛門和直腸反射區。用拇指指腹從直腸反射區向肛門反射區(從上向下)推按10~20次,以皮膚髮紅髮熱為度,每日一次或兩次。按摩肛門、直腸反射區可治療肛裂、痔瘡、便血、肛門周圍炎等病症,通過刺激該反射區可以緩解痔瘡疼痛、出血等癥狀。

搓尾骨

用兩手的食指和中指併攏,上下搓尾骨部兩側,兩手各做36次。此法可改善肛周的血液循環,通督脈,防治痔瘡、便秘、脫肛及婦科盆腔疾病。

痔瘡患者的日常調護

1.保持大便通暢,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每天早上5~7點是大腸經當令的時間,每天在此段時間內排便最好,可以在在晨起刷牙后喝一杯水喚醒腸胃,可配合順時針摩腹促進排便。排便時注意不可用力過度。

2.保持肛門清潔,每天可輕揉肛門數次,做提肛運動數次。

3.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量,高纖維飲食可防止大便乾燥,使痔瘡患者癥狀緩解或消失。

4.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忌飲酒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最後傳艾袁老師提醒大家:很多人得了痔瘡不重視,長此以往會有很多危害,導致貧血、其他肛周疾病、甚至脫出、壞死。所以得了痔瘡不要羞於啟齒,一定要儘早治療。

- THE END -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