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秘傳】聚天下之人,理天下之財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源自於《易經.繫辭》,「理財」一詞最早就出於此記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對於財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一個正當的說法,禁止民眾不合理的開支和浪費,是理財最合宜的方法。

《大學》被普遍認為是我國的理財典籍,其中也有許多理財的精彩論述,所以有這樣一副對聯: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從管子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觀念,到王安石的「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的重要思想,無不體現了古人對理財的重視。可見,古人的理財觀念,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地方。

古人如何理財呢?

古人理財大多這幾種套路

1、置業,農民有錢就買地變地主。

2、放貸,民間借貸歷史很悠久。

Advertisements

3、標會,東南沿海各省的標會互助,可追溯到明朝。

根據對風險的偏好,古人的理財觀念可以分為三個類型:風險愛好型、風險中立型和風險厭惡型。咱們就說說古代著名人士理財典故: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

風險厭惡型

觀點

禁止生活中各種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

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這樣描述自己在黃州的理財方法:「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卜,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那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后,俸祿大幅減少,於是他痛下決心,決定把每天的開支控制在150文以內。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每月發工資后取出4500文錢,分成30堆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樑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畫叉藏起來。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

Advertisements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裡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於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戰國商聖:白圭

風險中立型

觀點

「人棄我取」+「知進知守」

白圭,戰國時代人,曾在魏國做官,後來到了齊國、秦國。《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

白圭自有一套獨到的投資術,他把自己的投資原則總結為「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裡的「與」是予人實惠。在投資過程中,白圭認為最重要的四點是:「智」權衡利害;「勇」當機立斷;「仁」拿捏取捨分寸「強」知進退取捨。

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商人都經營珠寶生意,因為經營珠寶可以獲利百倍。但是白圭卻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是用他的「智」另闢蹊徑,開闢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敏銳地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並提出「欲長線,取下谷」的經營策略。

白圭的具體做法是:在收穫季節,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品等生活必需品賣給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者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品。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糧食匱乏時,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出售。

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獲得了良好的聲譽,無怪乎白圭自詡為「仁術」。風險厭惡型。這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一種理財觀念,追求的是一種低風險、量入為出的資金安排。大文豪蘇軾先生就是此中翹楚。

戰國大富豪呂不韋

風險愛好型

理財

收益覆蓋成本與風險,選擇最佳投資機會

呂不韋在邯鄲見過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戰國策》)。既然贏無數倍,則呂不韋願「用奇勝」。

呂不韋理財的途徑主要是發現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企業」(秦國公子異人),向其注入「風險資本」,幫助其「上市」(登基為帝),以獲取巨大收益,這可以說是開創了風險投資的先河。不過,這種高收益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輕則傾家蕩產、重則家破人亡。呂不韋後來的遭遇也證明了這一點。

板凳理財提醒您: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聚天下之人,理天下之財自古有之。想要財務自由還是得學會管理自己的資產。小故事大道理,從現在開始開源節流為理財,板凳理財陪您一起為生活減減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