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須知:老年慢性病用藥的注意事項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們患病率增加,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等等讓老人們每天與葯為伴,甚至有些老人同時患上幾種慢性病,多葯並用的現象也很常見。老年人慢性病用藥應注意如下事項。

用藥要規範 遵醫囑服藥

對於老年慢性病患者,當診斷明確后,醫生會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並選擇合理的藥物,決定用藥療程和相關血液檢查的時間。患者應按醫囑服藥,決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服藥次數,或自選藥物(包括保健品)進行治療。

慢性病病人由於病程長,所以用藥治療不能心急,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按照治療方案用藥,做到足量、準時、定期,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更不能擅自中斷用藥,不顧療程和治療進度,否則將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若結核病人在抗結核治療中隨意停葯,就會促使結核桿菌很快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除非發生嚴重的藥物毒性反應,如長期使用鏈黴素造成嚴重的聽力障礙時應停葯,改用其它藥品,避免造成耳聾。

Advertisements

按時按量服藥 嚴防蓄積中毒

按時按量用藥是保障老年人慢性病藥物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一些慢性病在堅持用藥一段時間後身體不適感減輕,有些甚至沒有癥狀,一些老年患者便隨即自行減少藥量,甚至停葯,這是很危險的。用藥時間的長短和劑量大小是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來定的,藥物的療效取決於它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時間的濃度水平。

長期用藥時,累積用藥量較多,必然會增加人體解毒器官——肝臟的負擔。長期患病的人,體質本來就差,尤其要注意肝功能和腎功能的損害,一旦發現肝腎功能有所改變,就必須警惕。由於不同的藥物在人體內吸收、排泄的速度不同,故慢性病患者如果代謝功能下降則應防範發生藥物蓄積中毒。例如,治療心臟病的洋地黃,經口服后在體內毒性消失需2~7天,全部排出體外則需14~2l天,若重複給葯就必須根據其排泄的速度和周期來確定,用藥達到飽和量后,每天只要給予維持量就行了,否則劑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會出現中毒。

Advertisements

用藥別跟風 避免濫用藥物

不同患者對藥物的反應程度也是不同,有些老人發現自己用某種藥效果不好,但其他人用效果卻很好,這多是因為病情有差異,以及體質不同造成的。用藥應遵醫囑,不能看到其他人用著效果好,就隨意換藥。

慢性病患者有時患有多種疾病,用藥也相對較多,一些藥物相互作用後會產生毒性,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危害身體。因此,慢性病病人用藥應針對主要疾病施治,絕不能亂用藥。

營養不亂補。如果沒有明顯的營養素缺乏,不建議擅自長期補充,以免影響正在服用的藥物的效果。

不能依賴藥物

慢性病的治療方法很多,如物理療法、飲食療法、體育運動療法、心理療法、氣功療法、手術療法等。慢性病病人不能只想到葯,更不能有完全依靠用藥的想法。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樹立勇於同疾病做鬥爭的信念,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疾病。

定期複診 停葯問醫生

隨著老年人生理機能漸衰,藥物在機體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與年輕時不同,且老年人用藥品種多,時間長,更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建議老年人要定期到醫院隨診複查,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用藥調整。這樣既可保證藥物治療的效果,又可防止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對於長期用藥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建議一般每3~6個月可複查一次。

患多種疾病時,老人可能要看多達3~4位醫生。不同科室醫生會根據專科治療需要,考慮是否用藥。患者應告知醫生正在用的葯,以免影響判斷。必要時需要多科室醫生同意,才能停換藥。

種類須控制 多葯並用應提前告知

一些老人一身數病,多科就診,各科開具相關疾病的藥物,多葯並用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高,患者在就診時,應將自己的所有疾病及所服用的所有藥物告知醫生,醫生會進行綜合評估,降低藥物並用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儘可能簡化患者的用藥種類。

很多老人會自行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和止瀉藥。它們雖然副作用較小,但由於老人可能記不清需要服用的劑量、時間和順序,如果服用不當(如間隔時間不夠、劑量錯誤等),易引起過量。如果是復方葯,還可能增大與長期服用的藥物發生相互作用的風險,建議老人諮詢醫生后使用。

老年人用藥要掌握好6條原則

(1)減少用藥劑量。有人主張,從50歲起,每增加1歲就應相應減少用藥量的1%。(2)改變服藥次數。如每日服2次,改為每日服1次。

(3)減少用藥種類。

(4)合理聯用藥物。

(5)眼藥出現副作用時,應及時換藥。

(6)要重視藥物的相互影響。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