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衡:活用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的基本指征是:惡寒、發熱、身體困重、胸脘或脘腹脹悶或疼痛、嘔吐、腸鳴、泄瀉、口淡、舌苔白滑或膩、脈濡緩。活用藿香正氣散應在上述基本證候中,注意某些特殊的表現,以為加減用藥的依據。」

文/周衡

藿香正氣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一張名方,不但醫生極為常用,其丸劑、酊劑、水劑目前已為家庭與旅行者所必備。由於應用很廣,就難免有時使用不當。

為提高療效,避免差錯,我們在準確掌握本方功效與適應證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它的活用—即隨症情加減用藥,很有必要。

根據原方藥物與用量相對劃分,本方系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芳香葯,即藿香為君,具有醒脾健胃、化濕辟穢的作用,這是主體,藥量最重,一般湯劑(下同)約用10~12克。

Advertisements

第二部分是理氣燥濕、滲濕葯,包括降逆泄滿的厚朴、陳皮、半夏曲、大腹皮、茯苓和升清利膈的白朮、桔梗等,能調復脾胃升降,祛濕安中,藥量次之,約各用6~9克。

第三部分為透表散濕葯,有紫蘇、白芷、生薑、大棗等,具有調和脾胃,散發肌表的作用,藥量最輕,各為4~6克。

由此可見,它是根據脾胃喜芳香而惡濕,為氣機升降的樞紐,以及主四肢肌肉等中醫基本理論建構的,其核心是祛濕和中,激發脾胃正氣,使之貫徹表裡,通達上下。

正是由於目的在整飭和恢復脾胃正氣的作用,所以方名叫藿香正氣散。

綜上所析,藿香正氣散可廣泛用於治療濕邪所致的多種脾胃疾患,包括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有寒濕表現的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慢性結腸炎及妊娠惡阻等。

Advertisements

應用本方的基本指征是:惡寒、發熱、身體困重、胸脘或脘腹脹悶或疼痛、嘔吐、腸鳴、泄瀉、口淡、舌苔白滑或膩、脈濡緩。

誘發這些病證的因素,或由於外環境潮濕(包括寒濕與暑濕),或因飲食生冷不潔傷中,亦多有病史可稽。

但病情並非千篇一律,往往可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

因此,活用藿香正氣散還應在上述基本證候中,注意某些特殊的表現,以為加減用藥的依據。茲就困、悶、痛、嘔、瀉、汗、苔等七個病症分述如下:

一、困

肢體困重,是濕著肌肉的表現。

若困重而軟弱無力,夙有脾胃之疾,又與氣虛有關,宜加用党參、黃芪、炒扁豆等。

二、悶

脘腹痞悶,為濕阻中焦。

較重而難以緩解者,多夾有積滯,可減去白朮、甘草、加神曲、谷麥芽、萊菔子;痞悶延及胸膈者、加杏仁、瓜蔞殼。

三、痛

脘腹卒然脹痛,是濕窒中脘。

若痛呈痙攣性陣發加重,為寒濕收引胃絡,宜加草果、良姜;如脹痛以肢體為主,為濕郁經絡,可選加木防己、薏苡仁、通草。

四、嘔

輕則噁心泛泛欲吐,重者嘔出清水,皆為濕聚於胃,氣失和降。

若食少納呆,宜加谷麥芽、荷葉;如嘔出酸水、餿物者,減去白朮、生薑,酌加黃連、竹茹、萊菔子。

五、瀉

一般為水樣清稀便。

若潔而不爽,是濕已化熱,宜減白朮、生薑,加茵陳、黃芩、滑石。

六、汗

濕病之表,宜通陽宣透,不宜大汗,故本方僅輕取紫蘇、白芷、生薑。

若惡寒無汗,肌腠實密,則前藥力有不逮,可酌加荊芥、防鳳、暑季用香薷、金銀花。

七、苔

本病一般為薄白滑苔或薄白膩苔。若苔膩而厚,再加白豆蔻、砂仁殼。

如舌苔轉黃,加黃芩、滑石。


正確使用本方,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本方為辛香濕燥之劑,故陰虛火旺者忌用。

濕已化熱者,必須加入清熱之品。

本方以祛邪為主,並非補劑,故慢性虛證不宜運用。

本方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油,如用湯劑,宜武火急煎,以免降低療效。

此外,也有人將成藥用於預防食滯、胃腸型感冒及水土不服者,確有一定效果。

文摘自《中國農村醫學》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