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訓練≠體育運動

感覺統合於90年代傳入大陸至今已有20餘年,由於種種原因,並未被普及,許多人不知道感覺統合是什麼,聽說過感覺統合的人更多的是把感統訓練看成是特殊兒的一種治療方式,致使許多感統失調的孩子不能在最佳生理優勢期得到專業的幫助。事實上,感統失調的孩子(是正常健康的孩子)比特殊兒更需要被關注與幫助,因為,目前有八成以上的孩子被感統失調所困擾,孩子們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與身心健康嚴重受影響,卻未被看見和理解。這類孩子都是正常的孩子,所以,家長、教育者和社會只會用「正常」的標準去要求、衡量與評論他們,孩子們唯有「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太多的孩子被耽誤錯待,太多的孩子被感統失調所束縛,太多的孩子因感統失調影響了學業和生命質量,形勢非常的緊迫,向大眾傳播正確的感覺統合觀念任重而道遠。

之所以說任重而道遠,是因為打破舊觀念建立新觀念是最艱難的事情,在傳播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常見的是一些敢於「吃螃蟹」的先行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別老把自己孩子當作不正常的孩子」「別老認為自己孩子有問題」 「我們以前不做感統訓練,現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感統訓練不就是體育運動嗎?你帶孩子多跑跑步不就行了?」……對於家人的種種阻撓,先行起來的一方無法解釋清楚,內心足夠強大的家長,會堅持給孩子做訓練,最終用訓練效果折服了家人,而另一些本身也存在明顯感統失調的家長只好放棄,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身心受困,直到孩子上小學后無法正常上課和應對功課時才著急、焦慮和求醫問診,個別孩子還被醫院診斷為多功能自閉症或阿茲伯格綜合症。

感統訓練雖然是以運動的形式進行,但它並非是一般的體育運動,以下例子可以說明。

例一,某高校的體育老師,來體驗感統課程。兩小時的訓練,前半小時他已氣喘吁吁,難以繼續。二十幾年的運動生涯對他的雙側分化不全並沒有幫上忙,他在做爬、跑、跳時身體大片用力,雖然他的肌肉很結實,也很有力,但用的都是蠻力,加上身體不恰當用力,所以很快就把能量消耗完畢。從他身體的反應模式可以推測到他在生活、情感、工作方面的固有模式——最用力的那個卻也是最不討好的那個,做事虎頭蛇尾,結果總讓人大失所望,因為,運動、生活、工作用的都是同一個大腦。他雖然天天運動,但並沒擁有一個能在工作、生活中遊刃有餘的身體和大腦。

例二,夫妻倆都是體育老師,但是,他們8歲的的女兒小桃感統失調卻很明顯。雖然兩夫妻都很注重女兒的運動健康,從小就培養女兒運動的習慣,但女兒在肢體協調、前庭平衡、視覺空間和上臂肌肉張力等方面卻發展得很不足,造成孩子做事費勁、記憶差、容易疲乏等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

例三,12歲的男孩阿鋒,從5歲開始跟專業教練學乒乓球,練了快7年了,雙側肢體協調卻很一般,跑起步來,雙手臂不會協調擺動;手臂無力,吊環3秒都堅持不了;視覺空間發展不足,找東西時明明在眼前卻看不見;前庭覺發展也不足,學習能力不高。

例四,有一位誤認為感統訓練就是體育運動的家長,非常地愛孩子,天天帶孩子在戶外跑、跳、滾、爬一小時以上,卻發現孩子越來越坐不住,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做作業越來越馬虎,家長遂帶孩子找我來測評。在測評中,我發現孩子四肢肌肉張力很足,但全身都是硬綁綁的,沒點彈性,肌肉、關節、韌帶的柔韌度非常的缺乏。家長由於不了解感統動作的原理,所以,雖然每天都訓練,訓練內容也經常變換,但練來練去練的還是肌肉和骨骼,肌肉和骨骼發達了,但前庭覺並未得到良好的發展,使孩子前庭抑制困難,變得衝動,急躁。

例五,我小女兒自小就與三個同齡的孩子每天晚上都在小區的院子里玩耍,市面上孩子玩的體育器材如單車、滑板、跳繩、打球等四個孩子都玩得很熟練,這四個孩子還參加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舞蹈等興趣班。四個孩子當時的運動能力比許多同齡孩子都要好,到了四年級,孩子們到樓下玩耍的時間減少了,漸漸地,我們幾位家長發現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變差了,身體變笨重了,脾氣也漸漸地變差了。其中有一個孩子,已經開始出現較嚴重的厭學現象,上五年級時,竟然一個學期都沒交家庭作業,考試時作文也不寫。

還有更多的實例,在此不一一列舉。這些事實說明,感統訓練並非體育運動,也並非一般的遊戲活動,沒有針對性的玩耍和鍛煉,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並沒有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最大限度的提升。

那麼,感統訓練跟體育運動有什麼區別?

感統訓練是通過針對性強、刺激力度恰當的足量身體感官刺激活動,來促進

大腦形成新的網路連結,以便更加完善機體的神經系統功能,進而展現出更良好的生命狀態、生活能力與學習能力。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感統訓練強調針對性—因人而異,需要專業測評后根據個案身體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狀態、能量高低等來設定訓練方案;刺激力度恰當—過強過弱為不當;足量—過量或不足量為不當;身體感官刺激—兼顧視、聽、嗅、味、觸和前庭六大感官;促進大腦形成新的網路連結—強調形成新網路(這是根本的目標)。而體育運動就拿跑步來講,長時間的跑步,機體已經習慣同一動作的節律和速度,如要引起大腦的反應,需要更大的刺激量才能達成,這樣很容易引起肌肉和骨骼的勞損。另外,長期跑步,身體已經形成慣性反射,無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能輕鬆地進行,邊聽歌邊聊天,感覺不在身體上,各感官得不到刺激,大腦對肌肉和骨骼的動作無法產生新的反應,那麼,跑步練的就是肌肉和骨骼。騎自行車也是同樣的原理,剛開始學騎車時,人所有的注意力全都放在身體如何控制自行車上面,等熟練了之後,根本不用思考,就能把自行車騎得飛快,此時,練的也是肌肉和骨骼。長期單一的跑步或騎車,大腦所使用的都是舊網路,身體動作成為慣性反射,無法刺激新網路的連結,偏離了感統訓練的目標。也就是說,當某片區域的神經網路已連結,某種能力得以形成后,再長時間練習同一動作,也只能鞏固原有網路而無法再長出新的網路連結,對於需要改善某一特定腦功能幫助並不大。

例如,對於身體平衡控制不好的孩子,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刺激前庭覺才能改善平衡情況,如果只是跑步,或做單一運動,幫助不大。就像上述例二、例三中的小桃和阿鋒,雖然天天在操場玩,雖然練習了7年的乒乓球,也無法改善平衡感差這個問題。

更重要的是,體育運動無法給予孩子提供針對性的訓練。比如,對於重力感嚴重不足的孩子,身體協調差,一跑就累—跑步這項運動不適合他;視覺空間感差,一上自行車就恐高,動彈不得—騎車不適合他;身體笨重,一動就摔跤—跆拳道不適合他;手眼協調不好,無法準確接球—乒乓球不適合他。家長和體育老師如果不懂感覺統合理論,就無法理解孩子的「做不到」,甚至會認為「就是不會才要練,練久了就會」而強迫孩子去做,給孩子造成了強大的心理壓力。家長和體育老師也因為不了解感統訓練的原理而無法設計出適合孩子的運動方案,使這些運動在初期無法幫助到孩子。

總之,感覺統合訓練不同於一般的體能活動或遊戲,它是個別化、針對性強的、促進身體神經系統完善的智能開發活動,必須經過教育、心理和生理三方信息整合的專業測評后,根據測評結果才能進行有效性的訓練。

感覺統合是人類的本能,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感覺統合訓練正是能夠確保一生身心健康,讓身體抵抗得了病菌、病毒的侵襲,心理扛得住突然的或長期的壓力的最根本保健方法。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幫孩子把身體這個學習工具、一切能力的根,應用足量的針對性感覺統合訓練打造好,讓他(她)在成長過程中,都能客觀、理智、輕鬆、愉快地面對一切人事物,創造出自己輕鬆、美好、能夠體現出個人價值的愉快人生。同時,強烈建議,全家人一起陪著孩子把感覺統合訓練「玩」起來,把感覺統合訓練變成一種運動習慣。

作者:戴思慧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