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國」的「瓷器」在日本

眾所周知,中國的英文是「China」,而「china」又表示「陶瓷」,因此,中國作為「陶瓷的家鄉」也被人們稱親切地稱為為「瓷器國」。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

作為漢族傳統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凝聚著創作者的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世界始終在前行與進步。如今,全球之內許多國家都擁有了陶瓷製作工藝,技藝上也還能平分個秋色。尤其是日本的陶瓷,也是為人稱讚的,這大抵也能體現出日本陶藝家的匠人精神。一起看看,陶瓷在日本是如何取得今日之發展的。

Advertisements

陶器VS瓷器

製作陶瓷要把陶土捏成陶坯,然後燒制定型。所以首先要明白,陶瓷的種類主要根據其的硬度、密度、吸水性、釉藥等物理條件的不同而作具體區分,主要分為陶器與瓷器,陶與瓷都是陶瓷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陶與瓷卻有著質的不同。而且這分類標準並不統一,中國、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對陶瓷分類標準的認識存在著不小的差別。

陶器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製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800至1200℃左右,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但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敲擊之聲較沉悶。陶器有益子、織部、志野、唐津、薩摩燒等。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

Advertisements

中國與日本對於陶器的定義還略有不同。日本將那些用黏土捏成形后不經施釉直接用700至800度的低溫燒制而成的則叫做「土器」,而中國對此則統稱為陶器。「土器」的吸水性好,耐火性高,十分適合作為燒煮和存儲的器皿。中國的紅陶、彩陶、日本的繩文土器、彌生土器等都是土器中的代表。

瓷器

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制。燒制溫度至少在1300℃左右,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有敲擊金屬的清脆聲音。日本生產的大多數瓷器都是用熊本縣草群島的天草陶石製成。瓷器有伊萬里燒、有田燒、九穀燒、清水燒、美濃燒等。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陶瓷有很多成形的方法,根據陶丕的性質、形狀等分別運用各種不同的成形方法。

手捏法:用手直接捏制,不使用旋床,此方法最早使用於新石器時代製作土器時。

繩製法:將陶土捏成繩子狀,將一段一段的繩子接在一起,將接合部分整合好后成型。這種方法多用在土器和大型陶器上。

板製法:將陶土製成板狀,用貼合的方法成形,適用於角瓶等用具的成形。

型製法:將陶胚在土製或木製的模板上壓製成形,適合用於大量生產或是製作複雜器具的場合。

絞車製法:將陶胚放在絞車上,利用絞車轉到的離心力將陶土成形。絞車的構造和轉動的方法根據地域不同也會有所不同。這種方法也叫作水挽法,和單純使用迴轉台來調整陶胚表面的方法有所不同。

敲製法:調整用繩製法成形的器形,在內側立上擋板用來補強,用敲擊板敲擊表面從而成形。敲擊板上凹凸不平用來防止陶土的黏著,敲擊后的印記也是陶瓷紋路的一種。這樣一來器具的表面積增加,能在蒸煮時使火的溫度具有更好的循環。

中國陶器與瓷器的精湛製作工藝體現了華夏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且中國的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因而從1世紀的青瓷到6世紀的白瓷無一例外都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日本和歐洲各國都爭相從中國進口瓷器。

日本陶瓷發展史

日本很久以前就有了製作陶器的工藝,但瓷器的工藝是從中國經由朝鮮才被傳入日本的。日本陶器的歷史是從繩文土器開始的。古墳時代的土師器和土俑等土器的誕生標誌著日本陶瓷文化的開端。

5世紀時,日本人利用從朝鮮半島傳來的新的陶瓷製造技術高火度還原焰,新燒成須惠器,這便是日本首次出現釉子。且受到中國和朝鮮半島的低火度鉛釉陶器的影響,顏色鮮明的綠釉陶器和奈良三彩陶器在日本登場。

平安時代(794-1185年)中期,愛知縣的人們把釉子加強燒製成了的灰釉陶器;平安時代末期開始,在沃美、越前、信樂、丹波、備前等地出現了質地堅硬但光滑鮮艷的陶器。

鎌倉·室町時代(1185-1568年)的日本尤為尊重舶來外國貨的價值,因此在瀨戶、美濃等地出現了大量產自中國的施釉陶器。室町時代後期開始,「和物」的地位大大地提高,被融入日本獨有的審美意識的國產陶器興盛起來。

桃山時代(1568~1615年),在千利休的指導下,長次郎的樂茶碗、美濃的黃瀨戶、瀨戶黑、志野、織部燒誕生,接著在備前、信樂、伊賀、丹波、唐津等地出現了以茶陶為主的產品,就這樣日本迎來了陶瓷的黃金時代。之後,江戶時代〔1615~1868〕的京都,以野村仁清和尾形乾山為代表的彩繪陶器作為上等的京燒風靡一時。

另一方面,在1598年左右,從朝鮮來到日本佐賀縣的陶工將中國燒制陶瓷的工藝帶到了日本。同時,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的泉山裡發現了適宜制瓷的陶石,人們便開了窯,自此開始了瓷器製作業。

1610年日本第一次燒出瓷器,這些瓷器從伊萬里灣出港所以也叫做「伊萬里燒」。以中國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為範本的伊萬里燒,吸收從中國傳來的彩繪技術而迅速地發展。17世紀從後期到18世紀前期,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日本的伊萬里燒在歐洲等地出口,受人矚目。初期伊萬里燒,主要有古九穀樣式,柿右衛門樣式,紅彩描金樣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伊萬里燒出各種各樣的瓷器,並且在日本各地流通。佐賀·鍋島藩的御用窯專門給德川將軍家燒制鍋島的燒,因其細緻的做工、精緻的花紋而深受貴族喜愛,此時日本瓷器生產達到高峰期。

也是因此,佐賀縣有田町被人們稱為「日本瓷器之鄉」。每年4月29日-5月5日有田町會舉辦「有田瓷器市」,在約五千米的道路上,開設有600多家店鋪,每逢此時全國喜愛瓷器的人們都會聚集到這裡,觀賞遊玩,買些喜歡的精美瓷器。

回顧——中國陶瓷發展史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漢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漢族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是以彩陶來標誌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

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緻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

六朝時期,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迹。

唐代被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生產了許多加彩和三彩的器皿和人俑。華北邢窯從隋朝開始生產白瓷,唐代的定窯也開始生產白瓷。越窯也繼續生產青瓷,晚唐到五代的最上乘的「秘色」也成為了青瓷的代名詞。唐末的連年戰亂中,還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蕭窯),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陶瓷業至宋代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日本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品種日趨豐富。定窯的牙白色釉色和花紋開始流行,對各地的窯都產生了影響;耀州窯的青瓷為橄欖綠,汝窯在北宋末期生產宮廷用的優美青瓷,對後世的鈞窯也產生了影響;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內的磁州窯都充分利用白化妝製造了多彩的陶瓷。南宋時代官窯設立在臨安,此時青瓷的特徵是加厚釉藥和黑的胎體。龍泉窯的青瓷,建窯和吉州窯生產的天目茶碗,景德鎮窯的青白瓷等陶瓷也相繼出口到日本。

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集賢沐古窯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還用酸化銅為原料,開始了釉里紅的製作。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都大量地出口到海外,自此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佔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複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