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禮薄情意重;今天,禮重情義輕

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左鄰右社,不管是紅喜事,還是白喜事,只要是有一定交情的人,在別人遇到事的時候,都會隨上一份禮,以表示自己的一份情意。

禮,本身就是一個形式,不在乎禮的輕重和內容。禮到了,心意就到了,情也就有了。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來,禮一直被人們視為崇高的禮節,小心謹慎地維護著,才得以延綿不斷,盛行於世。

還記得小時候,最高興的日子,就是遇到有誰家辦喜事。村裡的人不管沾親不沾親,都會隨上一份禮,表達自己的心意,送上自己的祝福。

那個時候隨個禮,也就是幾塊錢,禮很輕,大家就為了圖個快樂,圖個熱鬧,給主人家添了喜,主人也高興,送禮的人也沒有負擔。

小孩子們更是沒有什麼忌諱,誰家辦個喜事,就往誰家鑽,主人好吃好喝地招呼著,把一群淘氣調皮的小孩子伺候得舒舒服服,別說多高興了。

Advertisements

最讓人感動的,是那一份不請自來的禮。就是一個家境稍為貧寒點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全村人都覺得臉上有光,不管當事人家請不請村裡人聚一聚,村裡人都會主動地送上一份祝福的禮。其實,就是給孩子湊湊學費,能幫一點是一點。

眾人抬柴火焰高,團結方顯真情意。我們村裡,很多考上了大學的孩子,都是懷揣著角數錢到學校去報到的,我也是其中之一。交錢的時候雖然難為情,但心裡絕對是火熱的。對鄉親的那份感情,也一直銘記在心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禮的分量也越來越大。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感情深不深,關係近不近,完全看紅包的大小來決定。

從2010年至今,我印象很深刻。同事之間隨禮的紅包,從100元迅速漲到200元,然後到300元,現在誰家結婚、生子的,不隨個500元就送不出手,關係好的沒有個1000元,那就不要談什麼交情了。。

Advertisements

可時,這幾年的工資,卻並未見漲。有時候真的有的覺得腰包受不了。可礙於情面,又不得不這麼辦。

最讓我感慨的,是農村老家的禮錢,高到了我難以想象的程度。

去年冬季,我姨父因病去世。因為工作忙,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沒有回去奔喪。就直接讓我母親給捎回去了2000元,表示一下心意。當時,我覺得這個禮應該很重了。

可是,後來母親跟我說,她又給我添了8000元,一共算我隨禮1萬元,說什麼我是吃國家飯的人,有正式工作,隨少了面子上過不去。家裡在廣東打工的侄子、外甥都隨2000元,我不能隨得比他們少,否則就會讓人瞧不起。

聽了母親的話,我真是無話可說。老家並不富裕,人們大多數通過外了打工賺錢,錢來得並不輕鬆。在隨禮這件事上,有必要打腫臉充胖子嗎?為了面子,難道就不考慮自己的裡子了嗎?

我沒有反駁我的母親,我知道我所說的一切都是蒼白無力的,農村的習俗,已經把曾經純粹的感情看成是等同於錢了。

時代不同的,一切都向金錢看齊,人們把金錢看得是實在太重了。所有的東西就變成了金錢的等價物。錢多,則代表禮重,意味著感情深;錢少,則表示禮輕,意味感情淺。誰還在乎真感情,這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

在我看來,這不是社會的進步,反倒是社會的退步,是一種惡習,應該改一改。否則,這樣的禮,讓我這樣一個普羅大眾真有一種不可承受之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