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來緣去還自在

人生如夢亦如露,緣生緣滅還自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台,其實根本沒有個台,若有個台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台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Advertisements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從別人那兒挖來的,其實你知道一下都可以找到的。。。

Advertisements

看不破,一切皆為虛妄,因而輪迴萬世。其實只需,看破,放下。人法... 終是輪迴。花開與誰醉,花落與誰傷。惜緣 人面不知桃花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