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歷史街區——寬城子歷史街區

老長春的東門  寬城子歷史街區大體範圍,東到伊通河,西到今岳陽街,南到今長春大橋,北到大馬路北大街口,佔地528公頃,形狀不規則。南北 窄,最長1.9公里,東西寬,最長3.2公里,周長十公里左右。舊城衙署 建在大經路西側,西四道街北側,就是現在的大經路小學與103中學 所在地。從1825年到1954年的一百二十多年時間裡,長春的主要行 政機構都分佈在這一帶。長春舊城的城垣和城門,在1912年到1948 年間拆除,舊城已無蹤影。

老長春的城門示意圖  寬城子歷史街區——長春舊城,這裡是長春當仁不讓的第二塊歷 史街區,也是長春廳衙門北移,移衙建署后的第一塊歷史街區。當年, 「長春城市起源學術研討會」上,有一種聲音主張,將長春城市起源的時 間設立在1825年,認定長春廳遷移到寬城子的時間,才是長春城市歷 史的起源。顯然,這樣的論斷有著一定的想當然的因素。舉個例子,一 個人的歷史應該從其出生的時刻算起,而不能從一個人上學或者是參加工作時算起。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1800年,清政府正式命名長春 廳的成立,就應該視為長春城市的誕生。當然,隨著考古工作和城市研 究工作的不斷發展,這一時間,或許還會有更加科學的論證和認定。01大經路上的長春衙門位於大經路上的長春廳衙署舊照  大經路是長春市的一條百年老街,1825年,長春廳北移寬城子 后,新建的衙門就建在今天大經路上的長春市103中學院內。  此處衙門建有大堂三間,兩廊各五間,二堂三間,內室五間,大門 二門各三間,並立有道光九年時修建的向南照壁一座。衙門雖先後 於1886年(光緒十二年)和1917年進行過兩次維修,但仍然不能擺脫 每年夏天淫雨輒浸入室、潮濕之氣終年蒸騰所帶來的煩惱。在這樣 的環境下,不僅公務人員無法辦公,甚至連文卷票據存根等都無處儲藏。  1926年,長春縣知事張書翰向吉林省署申請重新修建長春縣 衙,議定修建洋式瓦房,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看到的長春縣衙。  1927年10月,新公署修建完畢。所建房舍超出原計劃11間, 共分4層。長春市文物局局長劉紅宇介紹當時縣衙的面貌時說: 「第一層臨街正門五間,面向西四道街,中為門洞,左右為傳達室 及衛隊等,東西配房各五間,東為升科稅契處,西為收髮捲檔及儲 藏品之所;第二層正房五間,中間留有門洞,右為選舉時辦公室, 左為繕寫文件室,東西兩配房也各五間,東為科長、科員辦公室, 西為會計庶務辦公室;第三層為公廳,正房五間,右為會議室,左 為縣長辦公室及招待室,東西配房各三間,東為會客室,西為差役 宿舍;第四層正房五間,為縣長內宅。另外,在牆外東北角處,西 有長春地方法院和檢察處。」據《長春縣誌》記載,重建后的縣公署 「整改舊觀」,顯得「堂皇軒敞」。02街區由來  長春廳從新立城遷到寬城子時,最初是沒有城牆的。一座中 國古代城市沒有城牆,說起來也算是怪事。長春修城牆是為了抵 御一個綽號叫「馬傻子」的人領導的農民起義。  在長春的歷史上,「馬傻子」是無法繞過去的人物。1863年, 在梨樹縣城東南15公里的團山子爆發了「馬傻子農民起義」,領 導人馬振龍原名馬國良,綽號「馬傻子」。這支隊伍是這一時期聲 勢較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馬振龍從小給地主家幹活,受盡了官 府、地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迫不得已起來造反。最初,他聯合本 屯附近的一些青壯年農民豎起了大旗,在梨樹舉行起義,由幾十 人發展到500多人,漸漸名聲大振。起義軍衝鋒陷陣,劫富濟貧, 勢不可擋。梨樹、昌圖一帶農民都稱馬振龍為「馬大人」。1865 年,起義軍攻克昌圖、法庫后北上,攻長春,克農安,入夫余,直逼雙城堡。所到之處,商民歡天喜地,將「馬大人」迎入城中。1866 年,起義軍進入吉林境內,長驅南下;3月下旬在朝陽坡與清軍發 生了一場大戰,消滅了很多清軍,起義軍也受到很大損失;4月經 開原、鐵嶺,又來到清河門一帶奮戰。后因起義軍綱領不明、戰略 不佳,戰鬥失利后軍心渙散,個別首領叛變,加之與清軍兵力相差 懸殊,最終寡不敵眾,起義失敗,馬振龍也犧牲了。但是馬振龍的 出現,在客觀上加速了長春城市化的進程。  1865年馬振龍起義軍逼近長春時,為防止起義軍攻城,長春 廳衙署組織商民捐款修築城池。當時的寬城子雖然已是一個大 集鎮,「呈半城半鄉之勢」,但經濟並不富裕,又因倉促決定,時間 緊迫,所以只是湊了些錢匆匆建起木板城牆。這些木板城牆為不 規則的多邊形,周長約10公里,高3米左右,用木板中間夾泥壘 起,還有少部分是用土壘起的,有些地方索性把商鋪、農家的院牆 連起來。城內面積大約7平方公里。  查閱資料得知,當時城區位於今長春大街以南,城牆大致走 向為:南起今大馬路南端,向西經解放大路至民康路,然後向西 北,沿民康路南側至西三道街,再折向北,穿過四道街、賓士街,經 原長春市第七中學東側折向東北,至大經路與長春大街交會,再 沿長春大街南側向東,穿過大馬路、亞泰大街至東門裡路折向南, 順東門裡路東側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馬路南端。老長春的北門  初建城牆時,築城門6座,之後又增加4個便門、兩個內門。 各城門樓最初為版築結構,后改為磚木結構。南有全安門,俗稱 南門、南關。1896年重修,高8.25米,寬6.6米,門兩側有磚牆66 米,門上有望樓,檐下前額題有「眾山遠照」四個字,樓前及兩側有 雉堞31堵,每堵砌有炮眼。1930年,在重修大馬路時全安門被拆 除。西南有永安門,位於全安街與大經路交會處,與永安橋相對, 高6.6米,寬3.3米,城門上方刻有「永安門」字樣。1926年被拆 除。西為聚寶門,亦稱西門,為磚木結構,城門上有雉堞19堵,高 8.25米,寬6.6米。西北有乾佑門,磚木結構,高8.25米,寬6.6米,上有望樓雉堞。北有永興門,俗稱北門,位於大馬路與長春大街 交會處。1896年重修,形式與南門相同,磚木結構,門上有望樓, 望樓懸額題有「關左通衢」四個大字。1912年,因妨礙修路被拆 除。東有崇德門,又稱東門,位於東門裡路與東門路交會處,磚 木結構,高8.25米,寬6.6米,門兩側有磚牆,上有望樓雉堞,門樓 與南門略同,築有炮眼,城牆根有排水洞。1923年,補修為磚瓦 結構。1952年被拆除。另外,還有6個小門,即馬號門、小東門、 小西門、東北門、東雙門、西雙門。老長春的西門  城外有天然河流和人工水壕圍繞,城東是伊通河。西、南有 天然形成的西河溝(黃瓜溝、興隆溝),西起今兒童公園西南,流 經今平陽街,再經永安橋匯入伊通河。西河溝在新中國成立前 大部分為明河,1952年修成暗渠。城北建有人工壕,西起乾佑門,經今賓士街、長春大街至亞泰大街,壕寬3米左右,深3米左 右,長2公里,為護城河。  長春這個木板城牆防禦工程,分別於1865年9月3日和1866 年2月13日兩次防禦馬振龍起義軍攻城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 用。此後,木板城牆歷經風雨侵蝕,逐漸坍塌、消失。各城門自 1912年起逐個拆除,1952年修建東門路時拆除了最後一座城門 ——東門(崇德門)。如今,當年的城牆和城門已沒有任何遺迹可 辨。木板城牆雖然簡易、粗糙、不規則,但它是吉林將軍轄區內, 繼吉林市之後修建的第二座木板城牆。03長春最年長的街路  大馬路是長春市內最年長的街路,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25年,算起來它的年齡已190歲了。  據長春市方誌委老專家於祺元介紹,馬路一詞進入長春比較 晚,當長春只有舊城時,那時都把比較長、比較寬的馬路稱為什麼 什麼街,小的就稱為衚衕。比如在長春舊城有三道街、四道街、狗 皮李衚衕、九聖祠衚衕等等街路名稱。  大馬路是1825年長春廳從新立城遷到長春時修建的一條馬 路,大馬路當年的稱呼是南大街和北大街。大馬路縱貫舊城南 北,有一千多米,當時看很長了,就以三道街為界,以北叫北大街, 以南叫南大街。南大街從今天的全安廣場到三道街口一帶,北大 街從今天三道街口到二馬路口。1906年,長春建設商埠地之後, 又興建了商埠大馬路,從此,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馬路連成一片,全 長達到2584米。  據於祺元老師介紹,在長春廳沒有遷到長春(當年稱寬城子) 時,今天的大馬路一帶只有村屯之間自然形成的土路。隨著長春 廳遷至此處,馬路也變成了沙石路,並在大馬路兩側開闢了東西 走向的頭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中外商人皆可在此做生意,經濟一度很繁榮。04「京東劉家」長春軼事  今天的大馬路與西四馬路交會處,就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泰發 合百貨商店(以下簡稱「泰發合」)所在地。作為長春民族工商業 的一個代表,「泰發合」是東北淪陷時期長春營業面積最大、設備 最齊全的中國人經營的商場。它在全盛時期共有15個營業室, 營業面積達3600平方米,還開設了製鞋、制帽、制衣三個附屬工 廠,並在日本等國家常年設立採購員,其輝煌程度由此可見。探 究「泰發合」的來龍去脈,自然要提到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的家 族——「京東劉家」。這個居住在北京以東的河北省樂亭縣汀流 河鎮劉石各庄的大家族富冠京東,也有人把這個家族稱為「京東 第一家」。  「京東劉家」在長春經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的農安。 當時,農安的「義和當」因為無力償還外債,被「京東劉家」收購,劉 家在此基礎上開設了「泰發合」雜貨鋪,同時兼營油坊、燒鍋、當鋪等買賣。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京東劉家」並不是泛泛地指劉石各 庄所有的劉姓居民,而是僅僅指生活在乾隆年間的劉福及其子 孫。據說,乾隆末年,劉家在集市上放一張桌子,兌換制錢和金銀 首飾。這個名為「錢桌子」的商業活動,還沒有擺脫地攤的局限, 但是它卻為「京東劉家」創造了在商海中弄潮的勇氣,也為劉家成 為「京東第一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另外,「京東劉家」的後人劉益旺先生在有關回憶文章中提 到,劉福的孫子劉如娥為三個兒子制定了三條不同的人生路線: 長子劉兆京在家經營土地;次子劉兆年經營商業;三子劉兆熊讀 書求仕。讓劉如娥欣慰的是,三個孩子都完成了他交給的任務。 可以說土地、商業、仕途三位一體的家族勢力,是「京東劉家」在內 憂外患的大環境下,事業蒸蒸日上的一個主要原因。隨著財富的 日益積累,讓劉如娥不願意看到的一幕還是出現了,劉家的內部矛盾日益尖銳起來1889年,劉家的家產被分為三份,三子各得 一份。  1892年,「京東劉家」在長春開了一家名為「益發合」的大車 店。據《長春文史資料》記載:「只要商人老客兒住在『益發合』, 『益發合』就派人往外匯貨(即代理客人向外推銷貨物)或代為購 買,買賣成交之後,從中得到佣錢。到秋後也囤積糧食成批出售, 因而也具有糧棧的性質。」  在沒有鐵路和機動車的年代,馬車是貨物運輸的主要工具, 運貨的馬車稱為「大馬車」或「大車」,它們依載重量不同,配套的 馬匹數量也不盡相同。大車店在為過往運輸車輛人員提供食宿 的同時,也開展代理購銷貨物的業務,在後者成為主業后,大車店 有時還免費為貨物的主人提供食宿。  今天的兒童公園附近就是當年「益發合」大車店所在地。當 時被稱為「西嶺」的這一帶還缺少糧米店、粉坊、豆腐坊等手工業 作坊,所以「益發合」大車店開設了糧米鋪,零星出售米、棉、油、酒 等物品,在獲得一定利潤后,還開設了上、下雜貨鋪。  大車店為「益發合」在長春成功地撈到了第一桶金,使得「益 發合」的東家「京東劉家」看到了長春這塊市場所蘊藏的巨大潛 力,於是相繼在長春投資開設了錢莊、制油廠、制粉廠等附屬 企業。  1932年,偽滿洲國「定都」長春后,城市人口驟增,與「泰發 合」同出一門的私人財團「益發合」,鑒於日偽發展經濟對百貨業 實行的寬鬆政策,決定在長春發展百貨業務。由於這樣做一方面 有利可圖,另一方面還可以與外國人的百貨公司抗衡,所以他們 在1932年開始大興土木,在長春商埠地大馬路與西四馬路交會 處修建了一座三層樓的百貨商場——「泰發合」。  早些年,東北有一句老話叫「關外牛,關內劉」,指的是當時頗 具影響的兩個大戶家族。「牛」是指吉林的牛子厚,「劉」自然是指 「京東劉家」的一個重要分支——長春「益發合」。說到這裡,您可能想知道「關內劉家」與「京東劉家」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1889年,「京東劉家」第四代傳人分家后,各取堂號。老大劉 兆京這一門取堂號為「合德堂」;老二劉兆年這一門取堂號「合義 堂」,老三劉兆熊這一門取堂號為「保合堂」。後來,「合義堂」又繁 衍出「仁合堂」與「中合堂」。  劉益旺先生認為,大多數人容易把長春「益發合」與「京東劉 家」混為一談。其實,「益發合」僅僅是「京東劉家」所經營的100 多處「發」字型大小企業當中的一個,「益發合」的東家「仁合堂」與「中 合堂」僅僅是「京東劉家」的一支。  在「京東劉家」日漸衰落後,由老二劉兆年的「合義堂」繁衍出 來的「仁合堂」與「中合堂」卻在日益壯大,這要歸功於劉兆年和長 春「東發合」共同出資在長春開設的大車店「益發合」。就在「京東 劉家」由盛轉衰的時候,「益發合」則發展成一家近代化的民族資 本主義企業。因此,東北人一說起「關內劉」,就自然想到「益發 合」了。05自強小學

自強小學舊貌  位於自強街的自強小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老校了。當 年這所學校初創時,在長春的地位就像今天的東北師大附小在長 春的地位一樣重要。從這所學校里走出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 禹、開國少將(亦是共產黨在長春市第一任市長)劉居英、北大黨 委書記陸平和遼寧省委書記郭峰等人。然而,關於這所學校的人 和事,還不止這些。  自強小學最初的名字叫自強學校,是由企業家王荊山創辦的 私立學校。1915年創辦之初,自強學校聘請楊世楨為名譽校董, 1918年正式聘為校長,實際入主校務。楊世楨到自強學校後勤 懇辦學,勵志創新,聘請名師,改善管理,學校面貌日新月異。在 他的帶領下,學校增設了中學部和職業教育部,很快將一個只有 兩個小學班,共54名學生的小學,發展成有20個班,共一千五百多名學生的三級學校。教學質量也迅速 提高,學生畢業后不少考入清華、北大、南 開,還有留日、留美的。楊世楨全身心辦 學,結出了碩果。為此,著名學者胡適為 自強學校寫了一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的橫幅,掛在學校禮堂前方。學校還獲得 民國政府的大總統獎和教育部等頒發的 多個獎項。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慕名到長 春訪問自強學校,梁啟超親筆為學校校刊 《自強》題字。長春自強學校一時之間聲 名遠播,在東北三省及平津地區影響很 大,學校門前的街道也因此改名為自強 街,一直沿用至今。要知道,在當時社會 動蕩不安、民生凋敝的情況下,取得這樣 的成績是多麼不容易!楊世楨不僅辦學有方,而且為人清正,具有強 烈的愛國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他在 自強學校任校長時,巧妙地與日本當局周旋,抵制 日本侵略者極力推行的奴化教育政策,最終被日 本特務謀殺,贏得了當時長春人民的愛戴和崇敬。

據楊世楨的外孫女劉月華介紹:「姥爺的生活 很勤儉,有規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自己掃地收 拾屋子,從不讓別人替他疊被褥。與姥爺同桌吃 飯時,見他總是把碗中的飯吃得一粒不剩,桌上地 上也一粒不掉。」楊世楨的書房裡掛著一幀條幅, 是他親筆寫的,上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十 個大字」。「自強不息」是楊世楨一生遵循的準則, 這就難怪他對自強學校那樣全身心投入,那樣兢 兢業業了。

《長春歷史街區》 張賢達

運營人員: 董敏 MZ011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