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腳痛的恢復方法

點擊右上角關注《跑步專家》,專註「運動防護+損傷康復」,科學訓練,快樂跑步;有專家,不瞎跑!

千里之足,始於足下。跑者腳受傷的情況很常見,約佔據跑步受傷總量的16.9%,是緊排膝蓋問題之後的第二大常見損傷問題。

(腳部疼痛是第二大損傷)

今天介紹如何科學解決腳痛問題:

解決足部問題,從了解受傷原因開始

經常長跑的人腳痛,主因是跑多了,導致的軟組織疲勞性損傷。下圖可以看到正常的肌肉纖維和過度訓練之後的肌肉纖維對比:

(左圖是正常肌肉纖維,右圖是受傷的肌肉纖維,可以看到肌肉纖維已經不成平行排列)

當肌肉功能失效后,地面的衝擊力就傳到了諸如韌帶、關節,從而造成了更大範圍的受傷

舊傷的累積,造成問題進一步加重

美國學者對47名頂尖運動員研究發現:曾經受過小腿前側疼痛和跟腱炎的傷,腳旋前的角度明顯小於未曾受過傷的人,這意味著他們再次受傷的風險大大增高。

Advertisements

因此,增加腳部靈活性是預防腳部受傷的重點

圖中深色部分是曾經小腿受傷和跟腱炎的選手,白色是正常沒有受傷的人

可以看到平均腳踝旋前角度是-8.7度,越往左,曾經受傷的案例越多,旋前角度越少。

腳的旋前,是背屈、內翻、外展三個平面運動的動作。是我們每一步從落地到蹬地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對跑者很重要,好像彈簧一樣,緩衝地面帶來的衝擊力。

(旋前動作的演示)

常見腳部問題有哪些?

腳由26塊小骨頭組成,而它們之間則由眾多小韌帶連接。由於運動造成的疲勞,比較容易造成骨間或韌帶間的炎症

(足部由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內中外楔骨、跖骨5塊,趾骨14塊構成)

如何評估常見足部問題?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見的問題,如果用手抬起大腳趾的角度小於30度,得足底筋膜炎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多加註意

Advertisements

長距離跑后也容易造成跟腱和跟骨位置的炎症,成為跟骨后側滑囊炎。表現出來的是腳跟后側的疼痛和腫脹。

腫脹可以通過皮尺量出兩邊的差異,超過3公分,注意冰敷和加壓

(腳踝腫脹的測試方法)

(如果用手捏住跟骨兩側產生疼痛,很有可能是滑囊炎)

通常遇到腳部炎症問題,首先要冰敷、休息,以控制炎症。然後進行針對性的恢復訓練

腳部恢復訓練

提升拇指關節活動度的關節鬆動術是我喜歡恢復方法,治療師通過移動小關節,增加靈活性

(第一趾骨關節鬆動)

(跗骨間關節背側鬆動)

(跗骨間關節掌側鬆動)

自我恢復方法則可以用踩牆法:先將腳踩實在牆上,來回抬起大拇指。20次為一組,連續做三組。過程中儘可能抬升大拇指角度

小結

之前的研究發現,不靈活的關節更容易產生受傷風險。

因此在炎症期過後,腳部受傷后的恢復,主要以恢復關節活動度為主。之後輔助以功能性訓練,就可以預防損傷的再次發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跑步專家》,專註「運動防護+損傷康復」,科學訓練,快樂跑步;有專家,不瞎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