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痹(骨關節病)中醫證候施護及健康指導

本文節選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各病種的中醫護理方案(國中醫藥醫政醫管便函〔2015〕61號),重點介紹各病種常見證候要點、證候施護和健康指導如生活起居和飲食指導等。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肝腎虧虛證:關節疼痛、腫脹、時輕時重、屈伸不利,或伴關節彈響,腰膝酸軟,腰腿不利,屈伸運動時疼痛加劇;或伴關節變形,筋肉萎縮,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午後潮熱。舌淡、或有瘀點、瘀斑,苔白或白膩。

(二)寒濕痹阻證:肢體、關節酸痛,或關節局部腫脹,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紅,觸之不熱,得熱痛減,遇寒痛增,活動時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或納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苔薄白或白滑。

(三)濕熱阻絡證:關節紅腫熱痛,活動不利,拒按,局部觸之灼熱。發熱、口渴,煩悶不安;或伴腰膝酸軟,四肢乏力,大便乾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

(四)痰瘀互結證:曾有外傷史,或痹痛日久,關節刺痛、掣痛,或疼痛較劇,入夜尤甚,痛有定處;或伴肢體麻木,不可屈伸,反覆發作,骨關節僵硬變形,關節及周圍可見瘀色。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膩或黃膩。

(五)氣血兩虛證:關節酸沉,隱隱作痛,屈伸不利,肢體麻木、四肢乏力;或伴形體虛弱,面色無華,汗出畏寒,時感心悸,納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白。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關節疼痛

1.評估疼痛的誘因、性質、部位、持續時間、軀體感覺、運動情況等,做好疼痛評分,可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NRS)」評分,記錄具體分值。

2.保持患肢功能位。

3.做好生活能力及安全評估。

4.遵醫囑中藥濕敷。

5.遵醫囑穴位貼敷。

(二)關節腫脹

1.評估腫脹的部位、持續時間、運動情況等。

2.寒、濕痹的患者可局部熱敷,注意避免燙傷。

3.遵醫囑中藥濕敷。

4.遵醫囑中藥熏蒸。

5.遵醫囑中藥外敷。

6.遵醫囑穴位貼敷。肩痹取曲池、肩髃、手三里等穴,膝痹取足三里、委中、陽陵泉等穴。

(三)屈伸不利

1.評估活動受限的範圍、持續時間等,必要時採取安全防護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發生。

2.遵醫囑中藥塗藥。

3.遵醫囑中藥泡洗。

4.遵醫囑中藥離子導入。

5.遵醫囑蠟療。

三、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關節部位保暖,防風寒、防潮濕,出汗時切忌當風。

2.日常活動中要注意保護關節,必要時佩戴腰圍護膝、頸托,避免出現關節扭挫、磕碰等意外損傷。病變在頸椎者應避免長時間低頭,糾正不良姿勢和體位,病變在腰椎、膝、髖關節者,避免久行、久立。

(二)飲食指導

1.肝腎虧虛證:宜食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食品,如黑豆、黑芝麻、羊肉、韭菜等。

2.寒濕痹阻證:宜食進溫經散寒的食品,如薏苡仁、韭菜、羊肉、乾薑等,忌生冷的食品。

3.濕熱阻絡證:宜食進清熱利濕通絡的食品,如絲瓜、冬瓜、赤小豆、玉米須,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的食品,鼓勵多飲水。

4.痰瘀互結證:宜食進化痰祛瘀的的食品,如蘿蔔、山楂等,忌肥甘厚膩等生痰生濕的食品。

5.氣血兩虛證:宜食進補益氣血的的食品,如大棗、桂圓、阿膠,同時多進食動物肝臟、菠菜等富含鐵的食品。

(三)情志調理

1.向患者介紹本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2.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社會狀況,及時消除不良情緒。

3.有情緒障礙者,加強巡視,多關心患者,建議請心理諮詢醫師進行治療。

(四)康復指導

1.卧床期間或活動困難患者,指導患者進行關節主動或被動運動,提高肌肉強度和耐力;癥狀緩解后應逐步或適當進行鍛煉。

2.急性期關節腫痛較甚者宜卧床休息,不要急於活動,減輕關節負荷;癥狀緩解后應逐步或適當進行關節非負重運動鍛煉,增強肌力和耐力;緩解期可適當下床活動;恢復期可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可採用散步、游泳等,注意減少關節負重。

3.根據患者關節病變部位、程度、癥狀,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選擇適當的功能鍛煉方法。如以雙手等小關節病變為主者,可做抓空法、持物法等動作;以脊柱關節病變為主者,可做擴胸、彎腰、飛燕等動作;以雙膝關節病變為主者,可做騎自行車、游泳、散步等運動。

4.活動時動作應輕柔、緩慢,避免劇烈活動,注意關節保暖,避免寒涼刺激,可配合使用輔助用具,如腰圍、護膝、手杖等,減輕關節的負重。

5.康復鍛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1)功能鍛煉的方法及強度應遵醫囑。

(2)進行功能鍛煉的原則是將關節伸展到最大但不疼痛為宜,全身不覺得疲乏勞累為度,告知患者不是活動越多越好,也不是越痛效果越好。

(3)選取合適的鍛煉方式,如步行和游泳是骨關節病患者較好的鍛煉方式,不主張爬山、登高、深蹲、爬樓梯等加重膝關節負重的運動。

(4)合理的鍛煉可恢復肌肉收縮力,關節靈活度和防治骨質疏鬆,告知患者不合理的鍛煉則會增加關節負荷。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