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里的經典建築——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迷人的塞納河畔,一座用石頭建起的古老教堂,它曾是多位國王的加冕地,聖女貞德的平反訴訟、戴高樂將軍的國葬也都在此舉行,還有法國大文豪雨果以它為背景創作的悲劇小說《鐘樓怪人》,更令它聲名遠揚。這座著名的教堂就是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如果說埃菲爾鐵塔是現代巴黎的標誌,那麼聖母院無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巴黎聖母院顧名思義,是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教堂。人們希望依賴溫柔慈愛的聖母,讓自己的靈魂升入天堂。

假日清晨,坐在聖母院一旁的咖啡館,清風拂過,喚醒了正在熟睡的塞納河,泛起無數細細的水波,掩映著聖母院高高的倩影。

牆面上光影與色彩的組合隨著時間流逝不停地變幻,讓人聯想起印象畫派大師梵高初來巴黎時,看到陽光的那份喜悅與激動。他後來興奮地寫信回家說「巴黎的陽光是跳躍的!」

Advertisements

只可惜晨曦中的聖母院卻少有觀光客前來欣賞,因為市中心的酒店價格不菲,多數遊客會選擇住「在那遙遠的地方」,所以只好把美好的時光都浪費在堵車上。

1

哥·特·式·建·築

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

這種建築藝術誕生於法國,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它又高又尖的外形改變了之前一統歐洲的羅馬建築風格,打破了羅馬建築所強調的比例平衡與和諧美,故意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向上突破的意識。沒想到,就是這種離經叛道的建築很快被傳入英國、德國和其它國家,在12到14世紀風靡歐洲,成為歐洲建築的主流。如果說一種建築風格的誕生有其偶然性,但要能真正流行並得以保留,就一定有它的藝術價值。

哥特式建築藝術有三大特色。

一是又尖又高的尖拱(pointed arch),

Advertisements

當時人們天真地認為,教堂建得越高離上帝就越近,自己的禱告也就越能被上帝聽到,所以就拚命把教堂往上堆高。可你有沒有發現,巴黎聖母院卻是個例外,不知什麼原因,聖母院主樓的兩個大尖頂並沒有建完,恐怕以後也不會再建,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整體外觀,巴黎聖母院別具一種莊重和沉靜的美。

哥特式建築的另一特色是「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就是建在建築體外部的斜行架梁。因為要追求建築物的高度,所以就在牆體外部用這些斜行的輔梁來加以穩固,防治坍塌。飛扶壁上還雕有繁複的花紋和圖案,既美觀又實用。

玫瑰花窗(rose window)和彩繪玻璃(stained glass)是哥特式建築的又一特色。因為中世紀百姓沒有機會受教育,很多人都不識字,所以圖畫或故事是最好的教材。

當人們走進教堂,看到牆上那些五彩繽紛的玻璃拼圖時,就會被裡面的故事深深吸引和震撼,美好的天堂景象會更堅定他們對宗教的信仰。漂亮的花窗和彩繪玻璃不僅裝飾了教堂,也起到了教育民眾的作用。

2

漫·步·塞·納·河

想要欣賞聖母院的尖拱和飛扶壁,最佳的位置是在塞納河左岸的河堤邊。

在參觀完教堂內部后,我常會沿著塞納河右岸的河堤漫步,望望鐘樓上那些滴水怪獸和「思提志」(stryge),它的樣子雖醜陋卻可愛,托著腮,津津有味地注視著腳下的巴黎,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接著慢慢走到聖母院後面,這時就可以仔細地欣賞這座古老漂亮的哥特式建築。我會想象著小說中卡西莫多靈活地在鐘樓間攀爬、縱躍的身影,給古老沉寂的教堂流動起一種鮮活的生氣。然後從右岸走到左岸,橋頭處是個拍照取景的好地方。最後再沿著左岸河堤慢慢走回聖母院正面。

在門前的廣場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個特殊的標記,它是巴黎的「零起點」,從巴黎到某個地點多少公里,就是以零起點來計算的。人們選擇聖母院作為零起點的地標,可見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3

歐·洲·教·堂

巴黎聖母院,被雨果稱為「石頭組成的交響樂」,是法國傑出的建築藝術代表。它千百年來靜靜地佇立在塞納河邊,默默見證著巴黎的歷史變遷、物換星移。

可惜在我的印象中,不少遊客因為不是教徒,又不了解歐洲的宗教文化,所以對參觀教堂不感興趣。其實歐洲教堂大都莊嚴恢宏、雕刻細膩、無論近看遠觀都是一件傑出的藝術品,它不僅集宗教、歷史、雕刻、繪畫於一身,更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我們不妨把歐洲教堂當作一件藝術佳作來欣賞就足矣。

本文原創自卓建棠歐遊旅行攝影筆記

了解更多關於卓建棠的故事

巴黎聖母院

迷人的塞納河畔,一座用石頭建起的古老教堂,它曾是多位國王的加冕地,聖女貞德的平反訴訟、戴高樂將軍的國葬也都在此舉行,還有法國大文豪雨果以它為背景創作的悲劇小說《鐘樓怪人》,更令它聲名遠揚。這座著名的教堂就是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如果說埃菲爾鐵塔是現代巴黎的標誌,那麼聖母院無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巴黎聖母院顧名思義,是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教堂。人們希望依賴溫柔慈愛的聖母,讓自己的靈魂升入天堂。

假日清晨,坐在聖母院一旁的咖啡館,清風拂過,喚醒了正在熟睡的塞納河,泛起無數細細的水波,掩映著聖母院高高的倩影。

牆面上光影與色彩的組合隨著時間流逝不停地變幻,讓人聯想起印象畫派大師梵高初來巴黎時,看到陽光的那份喜悅與激動。他後來興奮地寫信回家說「巴黎的陽光是跳躍的!」

只可惜晨曦中的聖母院卻少有觀光客前來欣賞,因為市中心的酒店價格不菲,多數遊客會選擇住「在那遙遠的地方」,所以只好把美好的時光都浪費在堵車上。

1

哥·特·式·建·築

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

這種建築藝術誕生於法國,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它又高又尖的外形改變了之前一統歐洲的羅馬建築風格,打破了羅馬建築所強調的比例平衡與和諧美,故意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向上突破的意識。沒想到,就是這種離經叛道的建築很快被傳入英國、德國和其它國家,在12到14世紀風靡歐洲,成為歐洲建築的主流。如果說一種建築風格的誕生有其偶然性,但要能真正流行並得以保留,就一定有它的藝術價值。

哥特式建築藝術有三大特色。

一是又尖又高的尖拱(pointed arch),

當時人們天真地認為,教堂建得越高離上帝就越近,自己的禱告也就越能被上帝聽到,所以就拚命把教堂往上堆高。可你有沒有發現,巴黎聖母院卻是個例外,不知什麼原因,聖母院主樓的兩個大尖頂並沒有建完,恐怕以後也不會再建,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整體外觀,巴黎聖母院別具一種莊重和沉靜的美。

哥特式建築的另一特色是「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就是建在建築體外部的斜行架梁。因為要追求建築物的高度,所以就在牆體外部用這些斜行的輔梁來加以穩固,防治坍塌。飛扶壁上還雕有繁複的花紋和圖案,既美觀又實用。

玫瑰花窗(rose window)和彩繪玻璃(stained glass)是哥特式建築的又一特色。因為中世紀百姓沒有機會受教育,很多人都不識字,所以圖畫或故事是最好的教材。

當人們走進教堂,看到牆上那些五彩繽紛的玻璃拼圖時,就會被裡面的故事深深吸引和震撼,美好的天堂景象會更堅定他們對宗教的信仰。漂亮的花窗和彩繪玻璃不僅裝飾了教堂,也起到了教育民眾的作用。

2

漫·步·塞·納·河

想要欣賞聖母院的尖拱和飛扶壁,最佳的位置是在塞納河左岸的河堤邊。

在參觀完教堂內部后,我常會沿著塞納河右岸的河堤漫步,望望鐘樓上那些滴水怪獸和「思提志」(stryge),它的樣子雖醜陋卻可愛,托著腮,津津有味地注視著腳下的巴黎,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接著慢慢走到聖母院後面,這時就可以仔細地欣賞這座古老漂亮的哥特式建築。我會想象著小說中卡西莫多靈活地在鐘樓間攀爬、縱躍的身影,給古老沉寂的教堂流動起一種鮮活的生氣。然後從右岸走到左岸,橋頭處是個拍照取景的好地方。最後再沿著左岸河堤慢慢走回聖母院正面。

在門前的廣場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個特殊的標記,它是巴黎的「零起點」,從巴黎到某個地點多少公里,就是以零起點來計算的。人們選擇聖母院作為零起點的地標,可見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3

歐·洲·教·堂

巴黎聖母院,被雨果稱為「石頭組成的交響樂」,是法國傑出的建築藝術代表。它千百年來靜靜地佇立在塞納河邊,默默見證著巴黎的歷史變遷、物換星移。

可惜在我的印象中,不少遊客因為不是教徒,又不了解歐洲的宗教文化,所以對參觀教堂不感興趣。其實歐洲教堂大都莊嚴恢宏、雕刻細膩、無論近看遠觀都是一件傑出的藝術品,它不僅集宗教、歷史、雕刻、繪畫於一身,更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我們不妨把歐洲教堂當作一件藝術佳作來欣賞就足矣。

本文原創自卓建棠歐遊旅行攝影筆記

了解更多關於卓建棠的故事

☟☟☟

延伸閱讀

歐遊達人--卓建棠

| 擴展閱讀 |

探險大師:徐海鵬 |騎行大師:陳守忠|潛水大師:楊家齊 | 旅美大師:凱瑞 |歐遊達人:卓建棠 | 探戈達人:王凱 | 弗拉門戈舞蹈 :安娜 |舌尖上的芭蕾:徐傑|雲南燕子騎行俱樂部:金永剛 | 夢桃咖啡:潘曉琴 | 2100公里的禮物:陳萱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