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白粉病,怎樣預防治療

白粉病全解

白粉病是在許多重要農作物上發生普遍、危害嚴重,較難防治的一種世界性病害。子囊菌亞門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發白粉病,病原物種類很多。

該類病菌在溫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發,對濕度要求不高,正常情況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環;因此造成了作物一個生長季節能反覆多次受到侵染,一旦發生很快暴發流行的特點,尤其是大棚溫室種植環境下,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冬天,白粉病的病原菌都躲藏在鱗芽內過冬。

白粉病病原菌在芽鱗內越冬

春天,鱗芽萌發時,白粉病的病原分生孢子從鱗芽處活動,隨後開始在果園內傳播。

春天,鱗芽萌發。白粉病的病原菌分生孢子隨風在果園內擴散傳播。

雨水多,潮濕溫暖的天氣,嫩芽也會發病,芽體枯死。

Advertisements

嫩芽、花序,白粉病侵入併發病,無法坐果

白粉病生存

(1)白粉病病菌的分生孢子特別發達,且大多數分佈在被侵染部位的表皮外面,在溫濕度和營養條件合適的時候,分生孢子和菌絲萌發形成芽管侵入進寄主表皮細胞之間,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細胞的營養。也就是說,白粉病病菌在寄主植物的表皮層內外分佈最多,在被害部位的深層病菌數量很少。

(2)白粉病病菌屬於專性寄生菌,寄生能力很強,菌絲體或分生孢子萌發以後不必借道傷口,可以通過氣孔或直接侵入進寄主器官的表皮。在葉片的背面氣孔數量更多,所以,白粉病病菌在葉片背面侵入的幾率更高

發生條件

白粉病在形成分生孢子的時候,需要較高的溫度和相對濕度。萌發的時候則需要較低的相對濕度。比如,葡萄白粉病形成分生孢子的最適溫度是28-30℃,最適相對濕度在85%以上;萌發最適溫度是25-28℃,最適宜的相對濕度在50-80%之間;強光照也不利於病菌的生長。所以,雨後轉晴或晝夜溫差較大的悶熱天氣特別利於白粉病的發生和流行。

Advertisements

發布癥狀

1、被害部分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粉斑,可相互癒合,成為邊緣不明顯的大片,其上布滿白粉狀物,即病菌的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後期,白粉變為灰白色或淺褐色,葉片枯黃、皺縮,幼葉常扭曲、乾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顆粒(病菌的閉囊殼)。

2、病斑上有一層白色霉,類似白色粉筆末。

發病特點

1、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嫩莖、芽及花瓣等幼嫩部分。

2、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在植物生長季節可發生多次再侵染。

發病條件

1、高濕度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冷涼的氣候也適於白粉病的發生。發病適溫16-24℃。

2、耐乾燥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濕度為97-99%,水膜對孢子萌發不利。

3、下雨後,天氣乾燥,田間濕度大,白粉病易發生。

4、特別是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時,發病重。

防治要點

1、施足經過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2、種植密度適宜,並及時打掉底部老葉,利於田間透風透光。

3、清潔田園,把病葉、病秧、殘枝等,清除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燒毀。

4、應加強放風,降低濕度,科學澆水,創造一個不利於白粉病發生髮展的環境

5、發病初期,可選用價格較便宜,效果又好的農藥,如三唑酮(粉銹寧);發病重時,可選用效果佳、價錢較貴的農藥,如氟吡菌醯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代森聯等。

6、防治時,要求治早、治小、治了。

難治的原因

1、在適宜條件下,白粉病菌繁殖量大,分佈廣泛,不易打住。

2、常規藥劑由於使用時間長,白粉菌產生抗性,防效下降。

3、噴藥用水鹼性太大,影響新型藥劑特別是含醚菌酯成分藥劑的藥效。

4、噴葯器械不適用,噴葯技術不高,導致藥液大量流失,致使在正常噴液量下達不到治病所需劑量

國內白粉病防治藥劑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硫磺、石硫合劑、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等無機硫和其它廣譜殺菌劑為代表,對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60%左右;該類藥劑對白粉病幾乎無治療效果,主要用於發病前保護,同時硫製劑對許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階段:以三唑酮(粉銹寧)、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環唑、氟硅唑等為代表的三唑系列殺菌劑,比第一代殺菌劑對白粉病的活性有較大提高。但該類化合物對病菌作用位點單一。病菌對該類藥劑有交互抗性。同時該類化合物對植物有刺激性,用量稍大就會抑制植物生長,降低產量。該類藥劑防效基本在70-80%,效果一般。

第三階段:以進口醚菌酯為代表的新化合物種類,作用機理獨特,作用位點較多,對白粉病專治性較高、效果可達到90%以上;不過由於國內近幾年來長期連續使用,已產生明顯抗藥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時進口藥劑成本較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