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關於半夏瀉心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半夏瀉心湯

  【組成用法】半夏10~15g、黃連3~5g,黃芩5~10g,乾薑5~10g,甘草5~10g,人蔘5~10g、大棗12枚。水煎,分三次溫服。

  【來源出處】來源於《傷寒論》。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結消痞。主寒熱中阻,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或乾嘔,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者。

  【經驗參考】

  《傷寒論》用半夏瀉心湯治療下后心下但滿而不痛者,即心下痞。《金匱要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心下痞」是半夏得心湯主治的目標。按照《傷寒論)的指示,心下痞是指心下但滿而不痛的感覺。滿,有充盈的意思。

關於心下痞,有人藉助現代診療手段進行研究。孫固祖在《75例心下痞胃鏡分析)一文中指出75例心下痞中73例為胃炎。由此推論,心下痞多由胃部炎症引起,其中以淺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為局部貧血、缺血、微循環障礙的慢性炎症;偏熱者為組織充血、水腫、局部代謝增強的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發作......心下痞是病人的一種感覺,感覺到胃脘部痞塞不通、滿悶不適,可能有形態學變化,也可能沒有形態學變化,而只是消化道的功能性變化(《傷寒論現代解讀》)。「嘔而腸鳴」嘔,是即噁心,指想吐的感覺。噁心常為嘔吐的前驅感覺,也可單獨發生。腸鳴,是腸蠕動亢進的表現。《備急千金要方》心虛實門載污心湯「治老小下痢,水谷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其方組成與本方相同,只是劑量有別、「水谷不消,腸中雷鳴」提示腸蠕動過快,食物來不及被充分消化,半夏瀉心湯證的最核心表現是心下痞。伴有嘔利和腸鳴應該是發作嚴重的狀態,從現代醫學來看,下之後或下相均可導致水、電解質素亂,而感染則直接導致胃腸的炎性變化。半夏瀉心湯證的實質是胃腸功能失調(主要指蠕動和消化吸收功能),其成因離不開感染和水、電解質素亂等因素。

Advertisements

  需要指出,半夏瀉心湯不是止瀉劑,而是胃腸消炎劑和機能調節劑。不惟能治療下利,也能治療便秘。換言之,胃腸功能失調既可以表現為腹瀉,也可以表現為便秘。曹英信治劉某,男,9個月。半年來大便秘結,狀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開塞露灌腸方能大便。曹投半夏瀉心湯,一學生不解,問之:「半夏瀉心湯治下利,此無疑,何以能治便秘?」曹說:「按其脘部甚滿甚脹,其舌淡而潤,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劑,則脾氣愈損,其脹益甚,當與半夏瀉心湯調其氣機升降。」葯盡7劑,大便已不燥結,每日一行(《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此案的另一個看點是提示心下痞不僅是病人主觀感覺,還可以是醫生客觀他覺。9個月嬰兒,不能主訴心下痞,此時需要藉助他覺來界定。

Advertisements

  關於半夏瀉心湯,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其一,識證方面。半夏瀉心湯腹證的心下痞需要和心下停水相鑒別。半夏瀉心湯腹證,按之軟而不痛,空而無物,而後者有振水音,觸之如裝水的熱水袋。腸鳴有顯微之別,其甚者,飲食入腹即漉漉有聲;也有全然不明顯者。半夏瀉心湯證的識別非常注重舌象,其人舌質多紅,或邊尖紅。舌苔白膩或黃膩,或黃白相兼,或朝白暮黃,或朝黃暮白,或今日白而明日黃,黃白交替出現。

  其二,小柴胡湯證雖為嘔而發熱,但沒有心下痞。若主證為心下痞,雖有嘔而發熱,也不可用小柴胡湯,而應考慮本方證。

  其三,臨證使用半夏瀉心湯有加枳實和茯苓的機會。如病人痞滿甚者,可加枳實。劉景祺使用本方多加枳實,且列於處方之首,對於消除痞證有增效作用(《經方驗》)。若夾雜水飲,或失眠心悸者,可加茯苓。《中國內科醫鑒》載癇證熱已解而眩暈未止,心下痞硬,欲嘔。吐涎沫,或吸氣多出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驗。

  其四,對於伴有里急后重的下利使用本方的機會不多,白頭翁湯要優先考慮。對於水瀉,也不能使用本方,要考慮五苓散或理中湯。伴有腸鳴,以及進食后即漉漉有聲繼而轉為腹瀉者適合用本方,且大便多為泥狀便。

  其五,本方不能用於體質非常虛弱者。對於顯著的虛弱病人,要考慮六君子湯證或其他的補益性方劑。

  【注論精選】

  喜多村直寬: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瀉心雖同而證中具嘔則功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耳。此方姜夏滌飲以散痞氣;芩連清肅以瀉痞熱;下后胃氣必虛,參、甘、棗所以補其虛而為之斡旋矣。此其人胃氣本弱,水液不行,更經誤治胃冷熱搏而為心下痞塞。蓋證冷熱不調,虛實相伴,故葯亦寒熱互用,補瀉相因以調停之。(《傷寒論疏義》)

  大塚敬節等:本方雖與黃連湯相似,但有不同之點,即黃連湯以腹痛為主證之一,或有腹部壓痛。本方之證雖亦有腹痛及腹部壓痛,但不如黃連湯證痛時之經常性,且其程度輕微。在黃連湯證舌苔明顯,而本方證則多無舌苔。(《中醫診療要覽》)

  今西一郎:本方用於平素就自覺有些和胃腸機能有失調傾向的消化器官疾病,由於腸內的再吸收和利尿內分泌的紊亂,胃或腸管里水分停滯的多,腸內產生腐敗現象以致出現腹鳴。本方對象的腹瀉者是排便量比較少而腹得或軟便,有時還有間歇性的便秘,但若投以瀉下劑,則出現激烈的作用,是瀉下劑的禁忌證。(《中醫經方在日本》)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黃煌經方系列-經方100首》,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黃煌、楊大華編著。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關於醫景堂學苑

醫景堂學苑微信公眾平台正式上線啦!醫景堂寓意像仲景一樣的大醫研究疑難病的殿堂,醫景堂學苑就是秉承這樣的宗旨,將古代及當代中醫名家的學術思想及學術經驗展現在平台上,供將來想成為中醫名家的大夫們和中醫愛好者學習借鑒,提升中醫思維觀念,提高中醫診療水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