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電商之殤

最近有個獵頭朋友跟我諮詢一家公司的情況,算個半知名的電商品牌吧,之所以說半知名,是因為在此前我完全沒聽說過,而且這家在其所在某垂直領域裡號稱排名第一,而這份他們提供的榜單里,似乎第二和第三反而更有名。後來經朋友提醒我又想起來,在上半年某大火的真人秀節目中,該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還以選手的身份參加過,當然,其表現令我記憶猶新(因為太LOW)。

簡單的查了一下這家公司網站流量(某第三方預估),大概日IP幾千吧,當時我就腦袋一熱,幾千IP就敢估值百億,這做投資的是不是都瘋了?冷靜之後再查了一下排名第二的,這下就對了,日IP也是幾千;不過不同的是,這排名第一的人均PV只有3,而排名第二的卻是5。

Advertisements

好,繼續查APP流量,畢竟現在APP比網站火的多。關於APP流量也有一些第三方工具,但不是很客觀,我的策略是看官方市場的數據,第一組是APPStore的排名,第二組是找幾個不出名的安卓市場來比對(為什麼不出名?因為出名的一定會刷!刷!刷!)

先看APPStore(避免麻煩,就不截圖了),排名第一的在APPStore的評價數是1200多,而排名第二的2萬多,呵呵,差了小20倍;

再看安卓市場(選了一個比較冷門的市場),排名第一的,下載量是480萬次,評論量是1000左右;排名第二的是3千多萬次下載,5000多評論;高下立現;

不僅如此,在安卓市場上,這所謂的排名第一,綜合評分只有2.2(排名第二的3.4),而且在評論區看到了大量的吐槽內容,隨便截圖幾張。

Advertisements

給獵頭朋友回復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倒不是因為這家公司恬不知恥的自吹自擂行為,而是在仔細審視了市場里的評論,再到這些網站或APP翻閱了他們的商品后(包括排名第二、甚至第三的公司),我覺得未來這類垂直電商可能面臨的末路。

1、均不具備競爭門檻

無論排名第一還是第二,其銷售的商品無論在價格上還是特色上都沒有任何競爭優勢,也就是說你買的東西,別人家也有(準確的說,你買的好東西,別人家也有),而且可能比你還便宜,物流和售後還更好,更可怕的是人家的流量還比你大!(買啤酒的時候順便拎一包紙尿褲)

在京東和天貓幾乎獨霸電商市場的現在,很難想象做同樣的品類,沒有更好服務(物流售後等)的情況下,如此的垂直電商將如何生存,所謂的百億估值又如何兌現?

2、假廣告引流騙取註冊

評論中大量出現用戶吐槽,因為看到特別的優惠活動才下載了APP,但直到最後才知道,所謂的優惠還有各種限制,比如廣告是免費領取,但實際上需要消費一定金額后才可以獲得,等等不一一列舉;這種行為明顯就是為了沖註冊用戶和APP下載量所做的廣告。短時間內在數據上一定會有不錯的表現,但這種玩法無異於嗑藥,一旦失效就隨時面臨毒發身亡的窘境。

關鍵是,數據是給誰看的?給顧客嗎?老闆嗎?當然不是,是給投資人看的!引鴆止渴也許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垂直電商絕對不是這麼玩的!

舊文中曾經總結過電商的幾個要素,商品、價格、售後和物流,作為垂直電商也不例外,在物流和價格上是幾乎不可能和大平台競爭的,但如果在商品和售後上還沒有特點的話,只能是死路一條。

這裡提一下某易的某選,起初以為無非是凡客翻版,但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某選在商品這個基本點上完全超越陳年,這才是垂直電商應該的選擇思路!而不是直接與京東、天貓死磕!

當然,某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垂直電商,但不管如何,垂直兩個字才是最需要下足功夫的,簡單的理解,電商只是商業模式(利潤來源),而垂直才是本質,才是黏性的出發點,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更合理的思路是從垂直引申出的電商,而不是電商只做垂直領域。比如,羅輯思維買書,軍武次位面賣軍品等等,這些才是真正的有可能走的更長遠的垂直電商。

總之,在電商市場日益飽和的情況下,想從垂直領域突破的話,一定要避開那幾家獨角獸的陰影,更不能機械的套用他們的營銷推廣策略,那隻會死的更慘!

最後給垂直電商公司的一個小建議,如果要招聘人才的話,要盡量避開來自電商巨無霸的候選人,因為這些人只會把公司越帶越遠,多考察「垂直」領域的相關人才,這類人最有可能在行業交錯的過程中擦出新的火花和機遇!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