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舉辦一場成功的演唱會?

一.演出機構:這個概念比較複雜,簡單點兒說就是與各經紀公司合作,負責藝員在本地的宣傳及推廣工作,比如接盤藝人的簽售會、歌友會、演唱會等等。某穆所屬公司就是演出機構,其實就是大家口中的主辦方。

二.經紀公司:即藝員合約所屬公司,負責藝員的市場定位,包裝風格,市場推廣及宣 傳等工作,舉例說明:東方神起。

經紀公司和演出機構看似互通,其實所屬的行業並不完全一致。後面會細說!

三.票房:整場演唱會門票銷售的總額。

很多人經常將這兩個概念混淆,其實差別很大,票房是真金白銀,最能反映一個歌手的市場號召力,上座率卻可以有很大水份,如主辦方贈票、贊助單位包場、買黃牛票入場等因素都可以造成上座率的虛假繁榮,所以主辦方只會關注票房,不關心上座率,但媒體會非常關註上座率,因為這是他們炒作的原料,無論是捧還是踩,其實想讓上座率看起來爆棚十分簡單,只要買通媒體專挑人多的地方排攝就可以了,這個後面我會詳細講!

Advertisements

四.上座率:一場演唱會入場人數與總座位數的比例。

接下來是宣傳的基本形式

一.通稿:由演出機構或經紀公司策劃編緝關於藝人演唱會的消息,給媒體費用在多家平面媒體買版面或在多家電視台買時段發布該消息。

二.軟性宣傳:泛指報刊、雜誌、電台廣播、電視台、網路等地方出現的非明確性廣告宣傳,可以做演唱會的相關節目,或在訪談、電視及廣播中穿插演唱會的相關信息。

三.硬廣告:包含明確的演出藝員、演出場地、演出時間及票價的廣告信息。可以通過報刊雜誌的版志,電視的滾動廣告、電台廣播的口播,街頭廣告牌及網路等方式。

其實上硬廣告有很大的約束,首先必須等到該演唱會的批文拿到手才可以上硬廣告,才可以正式售票,再則硬廣告價位非常高,結合兩點,除非演唱會是板上釘釘,否則是不會輕易上的。

Advertisements

相較之下軟性宣傳的靈活性就大很多,因為不需要批文,只要把好關鑽鑽文字的空子就可以了。因為上軟廣告時消息還不確定,所以這種信息會寫得相當隱蔽,用詞也比較謹慎,會有「可能」「據稱」這種模糊性詞語出現,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一些監管較嚴的地方上明確的軟廣告也需要批文,會更加模糊。

如果看到模糊的軟廣告要靜觀其變,有可能是洽談進行到後半階段或剛剛取得合約書,演出機構故意放水試探市場反應,更有甚者根本就沒進入洽談期,只是經紀公司放出消息來吸引有意向的演出機構來接盤!

總之,沒上硬廣告證明批文沒下來,批文沒下來一切都有變數,你可以密切關注,可以配合他們做市場調研,但不可期望過高,否則只會徒增傷感。

如果看到硬廣告則證明文化部報批已經通過,演唱會基本成定局,沒特大意外都會如期舉行,你可以做夢笑出聲了,同時要準備好銀子,眼疾手快去搶票,至於訂票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項,我下面會細說。

好了,下面理一下演唱會的整個流程

一. 演唱會洽談階段

首先經紀公司會將信息發給相關演出機構,尋找有意向接盤演唱會的演出機構。

有意向的演出機構,就會聯繫經紀公司,了解具體細節,包括製作費用,帶隊人員的數量,接待標準等等,接著會計算整體成本,預測最終是否能取得利潤,廣州演出公司考慮是否接盤 。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經紀公司自行舉辦演出,為了可以確立歌手地位,或是獨吞蛋糕。 但是這種做法經紀公司的風險極大,我前面說過經紀公司和演出機構其實所屬的行業並不完全一致,由於不熟悉,經紀公司在操作中可能會有很多問題,加上演出市場的地頭蛇現象很明顯,不依靠當地演出機構的話,障礙會很多,所以很少有公司會這麼做。

當洽談進行到後半階段或是演出機構在取得合約書以後,演出機構都會在歌手官網和歌迷聚集地,透露相關信息,或是在報刊雜誌軟文中帶上幾筆。如兩個月前那個市場調查。

由於目前文化部對這些新聞的監管較嚴格,尤其是上海這種地方,這種信息會寫的相當隱蔽,用詞比較謹

慎,會有可能據稱這種用詞出現。

這種小範圍的宣傳是為了讓鐵杆歌迷獲得信息,保證開票初期票房的業績。

不要小看開票初期的票房,這往往影響了演出機構對歌手市場號召力的判斷,以及演唱會的造勢及媒體口碑,這種造勢是公司無能為力的,要靠歌迷來帶,好的造勢可以帶起雪球效應。 開票初期的票房,其實就是和專輯的首月銷量是一個道理的。

二. 籌備階段

確定場地,確定具體的時間,當然現在這些事情很多時候都會放在洽談階段都確定了 確定了這些相關事宜,就是報批工作,向當地的文化管理局提出申請。

如果是國內歌手,就不需要文化部這一關,會很快,沒特殊情況的話,一個星期到10天左右,如果是涉外、港澳台,需要上報文化部,由文化部回復給當地文化管理局,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個月多。

只有在批文拿到手的情況下,才可以做硬廣告,才可以出票。在一些監管比較嚴的地方,甚至於某些比較明確的軟性廣告也需要批文,比如上海。 #p#分頁標題#e# 批文出來后,代表可以正式出票和正式的廣告宣傳。

常規情況下,做個唱出票時間都在45天左右,出票時間越長演出操辦的準備工作就會做的越充足,同時可以補救的機會也越多。出票時間越短,準備工作就會越不充足,風險性也越大,但是這也代表了演出商對歌手的信心也越大。

三.宣傳階段

演唱會的宣傳一般分為三波。

第一波宣傳:主要是新聞發布會和發布第一波通稿,交待演唱會的時間,地點,歌手情況等一些演唱會基本信息,同時開始售票。基本上當地一些重要的平面媒體和電視電台媒體都會有相應的軟性新聞。

如果歌手不是當地的,難得來一次,主辦方會利用開新聞發布會的機會,讓歌手儘可能的上一些通告,為中期和後期的宣傳作準備。

當然很多歌手因為檔期或是當初合約的問題,省略了這個步驟,比如大多數的外國歌手, 其實省略這個步驟,會讓第一波的宣傳範圍和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新聞發布會的宣傳對於開票初期的票房很有影響,所以主辦方會極力促成新聞發布會的召開。

在第一波宣傳過程中,主要以軟性新聞為主,由於硬廣告的價格問題,這時候一般主辦方不太會上硬廣告,即使上也不過是在報刊雜誌上一小條通欄廣告。 如果按出票時間為45天來計算。

開票初期,一般為3-7天,就是鐵杆歌迷消化票子的時期。

還是那句話,不要小看開票初期的票房,這往往影響了演出機構對歌手市場號召力的判斷,以及演唱會的造勢及媒體口碑,這種造勢是公司無能為力的,要靠歌迷來帶,好的造勢可以帶起雪球效應。

開票初期階段結束后,票房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票房收益會比初期有較大的減少。

這個時候通常第二波宣傳也開始了。

第二波宣傳:主辦方會在一些當地主要的報刊雜誌或網路發通稿,通常內容有演唱會的準備工作,舞台音響,歌手的近期情況,票房情況等。

電視台,電台的相關軟性宣傳也會同步出來,包括歌手上的一些電視台電台的通告欄目,播放一些與歌手有關的節目,比如演唱會,mv等等

同時硬廣告也會開始大量的出現,廣告通欄,電視台電台的滾動廣告,一些節目中明確的口播廣告

第二波廣告只要是為了吸引歌手的非鐵杆粉絲或是邊緣粉絲,由於廣告宣傳的費用問題,第二波廣告宣傳會通過票房反饋及時作調整,比如票房比較好的話,廣告會相對少一些,相反票房很差,廣告就會鋪天蓋地,為的就是有效促進後期票房,這就是市場規律的體現

第三波也就是最後階段,到這個時候,演唱會的成敗幾乎已成定論,主辦方能做的事情很少了,但最終的臨場票房這時會有一個相對第二階段高峰,一些對歌手感興趣的人(不一定是粉絲),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購買,那麼天氣,交通等非人為因素都對這個時期的票房起到一定的作用。

演唱會結束后,還會有一個後續宣傳,由於演唱會已成定局,所以這個時候主辦方對後續宣傳會比較不重視,也就是不會再花銀子為演唱會做後續宣傳了,這個就要靠歌手本身的地位、演唱會造成的轟動性,和經紀公司運作的能力了。

基本上這就是一場個人演唱會宣傳要走的流程。

對演出機構而言,他們將會對這場演唱會的整體成本和最終收益進行核算,同時也檢驗了一個歌手的演出市場。說明了就是檢驗一個歌手的身價。

說句題外話,這個可能是大家平時乎略的。其實一個歌手開個人演唱會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或答謝歌迷這麼簡單,更多的是為了括大宣傳範圍,提升自我價值。所以主辦方宣傳力度的大小對藝人的市場推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想想看,一種是開一場演唱會只有歌迷知道,歌迷內部消化票子,外人完全不知情,一種是大範圍的宣傳,雖然有些中立人士不一定會去看,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個歌手來開演唱會了,造成這個人很紅的印象,這兩種效果你更願意選擇那一種???

後者對嗎?所以大家不妨對接盤神起演唱會的公司做一下監督,看看是否達到一場演唱會正常的宣傳水平,就是我上面說的那三波宣傳,如硬廣告是否有海報、燈箱廣告、街頭廣告牌、是否上報刊雜誌通欄,是否上電視的滾動廣告,軟廣告的通稿有沒有達到5到6稿,這是正常的宣傳水平,沒達到雖然可以證明票房不錯,但也證明了主辦方在偷工減料,他們賺到錢了,卻不給五個小夥子做宣傳,相當於變相搶錢,相當欠抽。

當然,宣傳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

1、製造輿論聲勢(造勢),我在前面沒有說明的部分

就是讓大家知道你來開演唱會,而且你很牛,迫使媒體不拿主辦方的通稿費也不得不關注你,這個並不是演出主辦方、經紀公司可以一手控制的東西,歌迷在開票初期的BH程度可以影響到造勢效果,也就是我常說的鐵粉效應,但也不會影響全部,套句老套一點的話,它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配合。 僅有票房號召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包括歌手的地位和自身情況也會造勢會有極大的影響

2、贊助商:由於現在演唱會越來越難做,很多演出商都會尋找贊助商,有贊助商的演唱會,除了票房會影響宣傳外,贊助商也會是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因為在贊助合同中,一般會明確標明宣傳的力度,上硬廣告的次數等,這都是主辦方必須完成的,哪怕票子全賣完的情況下,也必須做。 其次,有些贊助商會有自己的宣傳優勢和渠道,他們也會利用這些渠道做演唱會的廣告,比如移動,聯通等這些在公司。

這種情況就不是完全的市場行為

。下面我會舉一些演出界成功的案例。

彩虹樂隊在上海的演唱會。

VIP票高達5000塊,最便宜的VIP票是3000,2000的都在看台。

開票之初,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鐵杆歌迷將5000元的天價票一掃而空,日本歌迷包機過來觀看。引得媒體不需要主辦方的錢也要扒上來關注這一演唱會。沒記錯的話,他們沒上過一次硬廣告,軟新聞都是很多媒體無償所做。

彩虹演唱會的造勢可以說是成功的範例之一

為什麼說它是成功的?

因為從一開始宣傳中,大家就聽說5000元票子已經一售而空,而且這個宣傳並不是新聞中寫出來的,而是通過大家的口口相傳的。 結果很多以前根本不知道彩虹的人,都想盡辦法去買票!

這就是宣傳所達到的效果,他們也沒有花錢大量作硬性廣告,甚至軟性新聞都不多,可是他們硬是通過這樣一個輿論,吊起得大家的興趣,想去一探究竟,其實5000元票被賣光,是先從票務公司傳出來,上海演出界業內人士並不知道,然後傳到了媒體這一塊,由於媒體一直都是贈票的主要獲得者,所以造成很多記者或相關人士都在打聽這件事,得到的消息都是票務緊張。

然後很多記者或相關人士都不經意間宣傳的這個信息,而且也讓這批人主動地去關心這場演唱會,造成了這個輿論。

其實最後的結果是,這場演唱會票子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緊張,(當然票房很好,但真得沒到達一票難求的地步)。但是它的輿論效果達到了這樣一個效果。這次宣傳的成功,並不完全在票務上的成功。它成功在讓一些以前完全不了解彩虹的人,對他們感興趣。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rolling stone

一個聲名遠播的樂隊,一個可以將中國媒體完全踩在腳下樂隊,也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清什麼是流行樂壇的頂級;就是要讓媒體哭著求著過來非要給你宣傳

中國媒體在這個樂隊面前第一次吃到如此的大鱉,奇恥大辱啊,哈哈。

不管媒體是否願意,再怎麼咽不下這口氣也好,正面負面也好,反正全上海人民都知道頂級樂隊rollingstone來上海開演唱會了,人家壓根不要宣傳,因為票子全部賣光 ,一個字,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