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紅效應,每當經濟金融危機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

「口紅效應」是由於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異線上升。這是因為,在美國,普片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令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將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消費降低,這樣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閑錢」,正好購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每到經濟不景氣,人們的消費就會轉向購買廉價奢侈品,雖然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作用,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藉。經濟危機之時,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和消費行為等都發生了變化,普通消費者個個都變成了砍價高手,經濟危機也使得如口紅這類的廉價化妝品和文化類的產品出現了大賣。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第一次提出的「口紅效應」經濟理論。

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令「口紅」帶來了市場。美國媒體稱,口紅、面膜的銷量開始上升,而做頭髮、做按摩等「放鬆消費」也非常有人氣,這與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銷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全球幾大化妝品巨頭的銷售額證明了這一觀點,其中包括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歐萊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銷售額逆市增長5.3%。「口紅效應」開始顯現,而「口紅效應」這一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也在海外媒體中不斷亮相。

在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收入和對未來的預期都會降低,這時候首先削減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費,如買房、買車、出國旅遊等,這樣一來,反而可能會比正常時期有更多的「閑錢」,因此可以去購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從而刺激這些廉價奢侈品的消費上升。經濟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決策者可以利用這一規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政策和經營策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機的負面影響。

在中國國內,「口紅效應」一詞的走紅,源於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場討論。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很容易令人聯想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那時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沉寂趨冷,好萊塢的電影卻乘勢騰飛,熱鬧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給觀眾帶來歡樂和希望,而且讓秀蘭·鄧波兒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有人因此認為,中國電影也可借「口紅效應」,找到一次逆境上升的機會。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由電影借「口紅效應」推廣開去,其他文化娛樂產業也能從「口紅效應」中獲益。

從微觀經濟學角度看,是由於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經濟蕭條,人們的收入減少,正常情況下人們的消費也會減少;但是,當人們放棄購房、購車,放棄出國旅遊等對昂貴商品的消費時,會把手中的閑錢用在消費那些昂貴商品的替代品——「廉價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產生了替代效應。這種替代效應遠遠大於因收入減少而減少消費的收入效應,於是就產生了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只是目前眾多消費心態中的一種,為文化產品的走紅創造了一定的可能。對文化娛樂消費品來說,除了「口紅效應」,「內容為王、服務至上」才是始終不變的鐵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生活壓力會增加,沉重的生活總是需要輕鬆的東西來讓自己放鬆一下,所以電影等娛樂市場消費價格不高的生意會比較好些。

韓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流行的是鮮艷的色彩,並且短小和誇張的款式訂單多;日本的服裝銷量很低,但是修鞋補衣服的鋪子生意卻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仔鋪,這種新型的銷售和購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時尚新潮一族,最早源於日本一些賣二手商品的店鋪,很快在香港、澳門、國內的沿海地區「旋風式」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鋪」,開得非常火爆。正是「口紅效應」的作用表現。

美國1929年—1933年工業產值減半,但化妝品的銷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經濟衰退時化妝品行業工人數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襲擊后,口紅銷售額翻倍。

在經濟蕭條時期,奢侈品、高檔品的需求和消費無疑將減少,而生活必需品則不然。經濟危機對房地業是一場災難,對輕工業、紡織業卻可能是最大的福音。老百姓、工薪階層收入減少,無錢買房、買車,反而有了一些閑錢,可以趁牛年即將到來之機置辦小家電、添幾件新衣服、皮鞋,自然會帶動輕工業、紡織行業復甦。近幾個月來,一些女白領為了保住飯碗紛紛突擊懷孕,2009年「危機寶寶」的相繼出生也會將帶動嬰兒服裝及相關用品的銷售。儘管輕工產品、紡織品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動出口受阻,但內銷卻會穩步上升。此消彼長,輕工業、紡織業將會因「口紅效應」而有進一步發展。

與此同時,許多人的閑暇時間增多,交給網路便是最省錢的方式。由此,也必然推動淘寶、易趣等B2C網站和盛大、巨人等網游公司的發展,國內網游產業甚至被華爾街評論員們譽為「金融風暴的避風港」。開心網的買賣奴隸、爭車位遊戲異常火爆,廣告效應初露端倪,不斷催熱著SNS領域。此外,電子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如火如荼,無不昭示著互聯網又將迎來第二春。凡此種種,都將帶動電子信息業加快發展。

汽車在中國老百姓眼裡一直是奢侈品,當手中可支配的現金有限時,這種觀念更甚。2008年,美國汽車業三大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銷量大幅下滑,特別是通用和克萊斯勒嚴重缺乏資金、面臨破產威脅。受其影響,中國車市寒冬逼人,甚或難逃「料峭春寒」的厄運,許多原本準備購車一族選擇了繼續「持幣待購」。據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約40%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將倒閉或被兼并。雖然油價有所下調,但相對於昂貴的車價來說畢竟是杯水車薪。而油電混合動力車等主打「新能源」概念的轎車,更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鋼鐵、造船、石化、有色金屬、裝備製造等,則更多地要依賴4萬億政府投資的花銷才能帶動。儘管有國家投入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由於鋼鐵、石油等在2008年的價格跳水過於「慘烈」,要恢復到合理價格區間,非一日之功。因此,在需求與投資的博弈下,鋼鐵、造船、石化、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這幾類行業並不具有明確的增長性。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