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范仲淹的改革為何走向失敗

當代學者李存山曾如此評價過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如果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得以『盡行』,則不會有『熙寧之急政』。」有很多歷史學家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論,極大地肯定了范仲淹「慶曆新政」的優秀,認為他的新政如果能夠順利進行,也就不會有王安石變法事件的產生。可是,時代並沒有給范仲淹盡情發揮的空間,宋王朝就這樣失去了圖強的機遇。

究「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與君主昏聵有一部分關係,與時代背景也有關係。當時宋王朝正面臨著西夏強兵的威脅,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宋軍面對西夏軍全面崩潰,宋王朝只得以歲貢來換取和平,在外交上採取守勢。此時此刻,國內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財政收入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嚴重,人民生活困苦,不時爆發的農民起義嚴重威脅著宋朝的統治。內外交困之下,宋仁宗痛下決心進行改革。遂於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同為諫官。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開始了。

Advertisements

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在朝商量,表示贊同,便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逐步開始,短短几個月,政治局面已呈現出嶄新的面目: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庭關係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陞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內容的程序,某些領域特別優秀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考試中,突出了實用性內容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堂。

新政的措施切中宋朝的時弊,但慶曆新政的內容卻與宋朝立國的方針相衝突,這就註定了慶曆新政必然的失敗。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但是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

Advertisements

當下的形式就是:要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可是,犧牲了士大夫就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基礎。權衡之下,宋仁宗還是選擇了因循守舊,以穩定為大局。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獃、老成尫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負,終於被現實擊得粉碎,徒留一番沉痛的感嘆。慶曆五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慶曆新政的失敗也與范仲淹的軍人出身有關。宋朝對軍人的防範必然使宋仁宗對范仲淹心懷忌憚,這不僅導致了范仲淹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宋朝的悲劇。

宋仁宗的個性也註定了新政不會成功。想改革時急不可耐,但遇見困難就撤手不管,宋朝皇帝的荒唐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者。後來的宋徽宗更加不堪,金兵入侵時,竟把皇位扔給兒子,自己一走了之。宋朝皇帝中除太祖、太宗算是比較聖明的皇帝外,其他的似乎一開始都想振作朝綱,但都堅持不了多久。

宋仁宗已經是難得的一位肯一改國體的君王。但性格本身有著優柔寡斷的一面,平素也比較膽小,生怕皇權被動搖。有了這種皇帝,慶曆新政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廢除慶曆新政,實際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慶曆新政為以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開創了先例,但也預先宣告了熙寧變法的失敗。因為,宋朝一開始就把基礎建立在一個墮落士大夫的基礎之上,而正是他們造成了國家的內困,也是他們造成了國家軍事上的弱勢,同樣也是他們堅決地維持著宋朝的這種狀態,令宋朝走向滅亡。

「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媒解舞。天斌與。爭教我悲無歡緒。」若干年後,南宋兵敗滅亡,文天祥在大都的牢中痛定思痛,痛心自己的改革主張沒有得到實施。宋朝錯失了最後一次拯救自己的機會,而慶曆新政失敗時,宋朝早已將滅亡的難堪隱隱透露給天下之人。

只可憐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報國情懷,本是當世人心中永遠的痛,卻都付後人的笑談之中。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