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之二:「小洛陽」甘泉村 百座古窯林立 千年窯火不滅

(全媒體 記者雲濤攝影報道)甘泉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北冶鎮西南3公里,東臨北冶鄉張官嶺村,南與石寺鎮山岔村接壤,西鄰石寺鎮西溝村,北與北冶鄉嶺后村相接。 2016年11月,甘泉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甘泉村據說得名於村中的一個泉眼,因其水比周圍其他地區的水甜,所以命名為「甘泉」。本村共計1706人,435戶,分為9個生產小組。大小姓共40多個,人口較多的姓有蔣、邱、武、王、李、趙、韓等。分新村和老村兩部分,老村主要佔據兩山之間的山溝,新村位於山腰及山頂,分佈相對集中,略顯凌亂。

最早落戶到甘泉村的是一戶姓丁的人家。甘泉村的土質多為渣子土,適宜燒瓷。丁家把瓷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圍繞著瓷業與丁家逐漸形成了一個村落——丁家溝。所燒的瓷器主要是粗瓷,包括瓷碗、磁盆、瓷罐乃至後來的磚等生活用品。這裡也逐漸培養並聚集了一批擁有瓷器技術的人。早期瓷業的發展很好,銷路較廣,不僅滿足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有的還遠銷到了商丘、安徽等地。大量到甘泉來購買瓷器的人不僅拓寬了甘泉村的經濟來源,還給甘泉村帶來了各地的特產,甘泉成了一個交易市場。因此,甘泉所在的嶺被稱為「碗窯嶺」,甘泉也獲得了「小洛陽」的美稱。

Advertisements

1958年以前,甘泉村工業活動主要以燒瓷業為主,並且繁榮昌盛,名噪一時。1958年時,經濟尤其活躍,響應毛澤東主席的「大鍊鋼鐵」活動,甘泉的瓷業經濟尤其是制碗業搞得轟轟烈烈,村裡有人評價當時的經濟狀況「人均收入不低於現在」,瓷業的繁榮可見一斑。三年自然災害過後,1962年經濟開始恢復,瓷業的發展一直持續到1993年左右。近二三十年以來,甘泉的瓷業發展遇到了障礙,逐漸衰落。

首先,用傳統的方法製作出來的瓷器科技含量低,工藝水平相對落後,重要的產品名之一——磚雖然耐熱性好,但抗重壓的性能較差,面對其他同等用途的新產品不具有競爭優勢;其次,燒瓷業所用材料——煤炭價格上漲,導致了瓷業發展受阻;另外燒瓷的工人常常需要超負荷的勞動,瓷窯中的空氣不好,許多人都因此得病甚至死亡。瓷業發展前景慘淡,隨時可能出現的疾病令許多年輕人對瓷業望而卻步,燒瓷技術逐漸被忘卻。

Advertisements

據統計現,在50歲以下的村民中會燒磚的人也已經寥寥無幾,更不用說燒出碗、罐、缸、盆等祖上曾獲巨大成功的「寶貝」了。現在走進村中,已經不見了以前的燒瓷窯的人,更見不到了當年因瓷窯業而帶來的輝煌場面,只能看到不少的瓷窯靜靜而又寂寞的立在村中。誰又來拯救這些甘泉歷史中的「功臣」?又該怎樣拯救,著實需要思考去探索。

歷史上甘泉村曾經有三個廟會,稱為上廟、下廟、牛王廟。上廟舊址在現在甘泉小學所在地,主要供奉給甘泉村帶來財富的「窯神」,每年二月十五、四月十五舉行廟會,以求窯神賜福於村民。下廟在甘泉村老村,主要是供奉土神等農業神,每年三月十二、四月十八舉行廟會,這是三個廟會中目前唯一得以保存的廟會,不過每年的廟會也只剩三月十二這一次。另一個是「牛王廟」。由於以前人們的經濟來源之一除了燒瓷之外,就是種地。牛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人們也常常懷著敬畏的心情來朝拜「牛王」。

房子的建築材料都是匣缽,有特色吧。

村裡唯一的老窯工

走在村裡到處可見燒窯的匣缽建造的院牆。

燒造的豆芽杠

唯一一座還冒煙正在使用的百年老窯。

千年的窯火傳承至今

荒廢的窯址,這樣的百年窯址村裡有一百多座。

房子的建築材料都是匣缽,有特色吧。

村委書記邱如營介紹甘泉村的建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