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附紅豆)——看看名醫怎麼說

傳說:赤小豆的功效可除斑養顏還可清熱解毒、護心肝腎、減輕心臟負荷、防癌抗癌外,還可用於健美減肥、排毒養顏、消斑除瘡。

(以《本草經》及《名醫別錄》為準,參考古代名醫藥性解,《綱目》及現代本草為補充)

《神農本草經》:氣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

《名醫別錄》:味甘,酸,平,溫,無毒。主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下脹滿。

《得配本草》:甘、酸。入手少陰、太陽經。行水散血,消腫排膿。

赤小豆,紅豆,很多人以為是差不多的東西。所以很多人用來祛濕。常見的比如「紅豆薏仁粉」,搖身一變成了祛濕神方。但是赤小豆和紅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隨息居飲食譜》

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葯,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止為食用,故本草以赤小豆名之。

Advertisements

先來說紅豆,也就是圓滾滾的鮮艷的紅飯豆,又叫紅小豆。絲毫沒有祛濕利水的效果。而作為一顆飽滿的豆子,他的藥性反而是「蓄水」。所以就算每天吃豆沙包,紅豆飯,也不會有任何祛濕的效果。只會感覺很好吃,很飽。所以說,即使加入有「祛濕」功能的薏仁,也沒有絲毫的祛濕效果。順帶一提,薏仁也並不是大家以為的健脾祛濕藥物。

再來說赤小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糧食店都在賣。但是赤小豆是藥材,而且不能作為糧食食用。因為這個赤小豆,是「攻」葯。而且這個攻,跟現代人的「濕氣」「痰飲」幾乎沒什麼關係。

《本經逢原》:即赤豆之小而色黯者,俗名豬肝赤,其性下行,通利小腸,故能利水降火,久食令人枯燥。

簡單來說,赤小豆主要針對的是「有型之水」,也就是外表可以看出來的「水腫」。比如四肢浮腫,下肢腫大,小腹脹滿。而現代人常見的「濕熱」呢,則與此差別甚遠。如果水濕特別嚴重,可以在健脾藥物中加入適當的赤小豆來幫助,但是絕對不可以在脾胃虛弱時單獨使用類似赤小豆,薏仁這種葯。

Advertisements

《本草新編》

濕症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濕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濕。

下身之濕,真濕也,用之而效;上身之濕,虛濕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也。

所以,想祛濕健脾的朋友,如果你在吃的是「赤小豆薏仁粉」,那麼趕緊停了吧。如果你吃的是「紅豆薏仁粉」也沒有什麼必要再吃。因為紅豆「蓄水」,薏仁性涼,不僅針對脾虛的祛濕效果不好,而且還能傷及脾陽。再補充一下,所謂的濕氣並不在腸胃,打粉代餐只能清利腸胃,而不能行腸胃外的痰飲。具體的祛濕瘦身等資料,可以到我的相關專區查閱。

另外,赤小豆還有解酒和排膿的功效。如果因為濕熱入臟腑而化膿,可以使用赤小豆,取其清熱化濕之性。而亦可以解酒毒,酒也為濕熱之毒。

《飲食須知》

味甘辛,性平下行。不可同魚食,久服則降令太過,使津血滲泄,令人肌瘦身重。凡色赤者食之,助熱損人。

《本草衍義》:食之行小便,久則虛人,令人黑瘦枯燥。

《本草備要》:通,行水散血。

作為一個「攻水」之葯,最大的禁忌就是「點到為止」。所以赤小豆在臨床上一般重用以攻水,水除則停。因為幾乎所有的利水葯,都損傷本身的津液,甚至腎氣。所以本草言「久服黑瘦」既是此意。不過赤小豆跟其他利水葯不同的是,赤小豆還入血分,所以還有傷血之弊。切不可以為尋常之物而久服。

紅豆不祛濕,赤豆久傷人

其實不只赤豆如此,很多食材和藥材,都被「人云亦云」的搞錯了。再加上各種「商業性」的推廣和吹捧。自然就變成了真的。但是藥性終究是不會變的。

想祛濕健脾,是很花心思的一件事。即使白朮,茯苓都不是可以隨意服食的。

【人行天下,笑談眾生,人生本應無拘無束,何必自尋煩惱。】

【海納百川,學貫古今,知識本應融匯貫通,何必諸多限制。】

予自然

專註本源療愈,從根源解決身體及心靈上的困擾。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交流。

如果覺得本文有助於你,請分享知識,幫助他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