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年味 餌塊配茶

在過兩天就到新春佳節了,雲南大部分地區,春節期間頂重要的一種主食,就是餌塊餌絲,煮的烤的炒的蒸的、甜的鹹的、葷的素的,什麼樣的都有。依稀記得早年年三十晚上,幾乎家家要連夜把餌塊切成餌絲或者餌片,以便初一早上,煮上一碗紅糖餌絲,烤上幾片餌塊。紅糖餌絲不必去啰嗦,佐烤餌塊的,多半會是一杯茶水——大葉種綠茶水。

「雲南十八怪」云:粑粑叫餌塊。可惜這麼些年份下來,如果不是故意,我居然沒有聽說誰會把粑粑叫餌塊或者餌塊叫粑粑,倒是把餌塊與年糕以及糍粑混淆不清的,從來不乏其人。

餌塊製作過程,大體上講,是將大米淘洗、浸泡、蒸熟、沖搗、揉製成各種形狀,通常有塊、絲、片三種。當然遇上喜慶日子,還會壓制各種壓花和特型餌塊。而年糕,通常採用糯米,磨成粉后,再蒸熟、沖搗、壓制而成。有的地方,製作年糕的原料,不是糯米而是大米中黏性較強的秈米,但製作工藝,還是先要把米磨成粉。糍粑的製作工藝,與餌塊大致相當,材質與大多數年糕相同,採用糯米。簡而言之,餌塊與年糕糍粑的差別,主要在於材質,其次還有工藝。

Advertisements

拿捏住米性不同,排列組合,單獨、兩摻、多摻,同時結合其他糧食作物例如高粱、小米,再配以紫色雲南石梓花、染飯花、黃花,製成的餌塊,品種繁多形狀各異顏色不同,令人眼花繚亂——普洱墨江,這樣製造餌塊,這個哀牢山以南的民族自治縣,所制餌塊品種花樣之多,為我所見之最。

比如紫色的,大米結合紫米;橙色的,採用紅米;帶有雜點的恍若花崗石的,大米結合蘇子;黃色的,大米中混合上黃花粉末。黃花學名鼠麴草,開春前後山野田埂到處都是,據說其中所含的某種成分,與製作驅蟲藥品寶塔糖的北極苔原菊科植物,功效相似,每年開春以後,雲南普遍採用黃花製作食物的深意,就是作為葯膳來處理。

餌塊切片,還是餌塊;餌塊解絲,那叫餌絲。直接切片壓絲的,十分常見,但凡不細長如絲的,不論形制,都可以叫成餌塊。餌塊可方可圓可條可塊。落落大方的,枕狀渾圓,重達數斤,沉穩實在,投可以打賊,吃足夠供應多人,存還能水養數周;投機取巧的,小如香口膠,一嘴不夠,半口將好;中間路線的,多半薄圓餅狀,最合碳燒火烤。

Advertisements

烤餌塊的妙處,在於恰到好處的保留了近似米飯的清香——換個角度,其實可以把餌塊視為一種緊壓米飯。以素烤餌塊配茶水,在我看來,兩者都可以各自發揮,不會相互干擾,配合得恰到好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