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取代曹魏,最早發出警訊的竟然是曹植!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提起曹植,我們會想到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典故。

曹植,曹操曾幾次想立他為太子

曹植的文采世所公認,但他的政治才能卻不為後人所知。一方面,曹植性格崇尚自由,任性好酒,給人以不守規則和缺乏城府的感覺;另一方面,他在曹丕繼位后一直不得志,沒有機會伸展抱負,政治上沒有什麼成就。

曹操和司馬懿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植預言了曹魏將被司馬氏取代的結局。曹操只是懷疑司馬懿的個人野心,但曹植卻是最早對異姓士族的崛起發出了警訊。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植向當時的魏明帝曹睿上疏陳審舉之義,後世稱此疏為《陳審舉表》。曹植《陳審舉表》的主題是批評當時魏明帝「親異姓,遠公族的用人政策,勸說魏明帝親公族、遠異姓。曹植再三闡明,只有重用宗族諸侯和人才,才能防止異姓專權和士族勢力做大,從而維護曹魏江山的根基。

Advertisements

魏明帝曹睿,是曹植的侄子

曹植在上表中引用《左傳》中的觀點說「無周公之親,不得行周公之事」,雖未點名異姓輔政大臣司馬懿,但已明確指出軍政大事不應假手外人,實質上是表達了對司馬懿的不信任。司馬懿在曹操、曹丕的時代是溫順的,但隨著曹氏家族人才凋敝、事權外移,司馬懿的野心逐漸膨脹起來。但司馬懿還在忍耐,他知道人心的向背和羽翼的豐滿不是朝夕可改變的,所以後來他雖然在「高平陵事變」中誅殺曹爽、獨攬大權,但仍「飾忠於已詐之心」,表面上還是用心輔佐魏帝。當然,這是曹植上疏時還未發生的,但聰明的人見微知著,由此可見曹植在政治上確實有遠見。

曹奐禪位晉朝代魏

其實,曹植對司馬懿的態度是有很大變化的。在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植曾作了一篇《輔臣論》,點評當時的朝中大臣,評價司馬懿說「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給了很高的評價。在《輔臣論》中,曹植共評說了八位大臣,而把司馬懿放在最後一位,不知是特別重視還是有其他寓意。但隨著司馬懿等士族勢力盤根錯節且在朝中日漸做大,曹植也改變了對士族出身的司馬懿的態度。畢竟,司馬懿在輔佐曹睿后,勢力擴張很快,門生故吏,親族同僚在朝中盤根錯節,雖未形成呼應之勢,但已經很大程度上排斥了曹氏宗族的權力和人馬。司馬懿先後歷經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帝王,他任職期間,總是兢兢業業,勤勉負責,不時獻謀划策,同時又很小心的隱藏著自己的野心和權力欲。在《陳審舉表》中曹植用「韓趙魏三家分晉」等歷史典故提醒侄子曹睿,不要搞「公族疏而異姓親」的政策。他反覆列舉歷史事實說明異姓不可靠,希望能重用皇族同宗,讓他們藩屏王室。我想,曹植大概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肉爛了在鍋里,至少重用同宗的風險遠遠小於重用外姓的風險。用同宗不慎,最多被奪權;用外姓不慎,可能被滅族。曹植這篇上疏文采斐然,事理明晰,可惜的是曹睿雖然表示「敬聽之」,但實際卻並不採納。曹睿不但沒有採納,反而和曹丕一樣在臨終時再次把司馬懿作為託孤大臣。

Advertisements

傳國玉璽,再易其主

曹植曾被曹操認為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他絕不是只會讀書飲酒的王室子弟。但在對曹植的態度上,曹睿和其父親曹丕一樣,是「忌而不用」。後來司馬氏奪去曹氏的帝位,取代曹魏統一天下,驗證了曹植的政治遠見。曹植通過獻策阻止士族勢力崛起而保曹魏江山的希望也最終破滅,否則統一天下的就不是晉,而是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