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撰寫《史記》的三大動機

今兒,嫂子來給大家道一道有關司馬遷當年為什麼在受到宮刑之後還有繼續堅持寫《史記》的三大動機吧,看完之後不要太佩服!

第一大動機

為了完成他的父親司馬談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要寫一部史書的志向,所以,司馬遷便發誓一定要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大家知道,在司馬遷之前,整個司馬家族歷代都是太史,他們從出身那一刻起便被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要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要繼續整理和論述上一代的歷史。這個在《隋書·經籍志》中便提到,「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見,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世的時候就有繼續編訂《春秋》之後故事的打算。

再加上,漢武帝在元封元年那一年進行封禪大典的時候,他的父親雖然身為太史令,但卻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參加上個,於是,便抱憾終身,最終憂憤而死。做父母的都喜歡讓孩子去完成自己當年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司馬遷的父親也不例外。在去世的時候,一再囑咐兒子「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所以……這麼看,司馬遷還是相當孝順的。

Advertisements

第二大動機

其實說白了,他自己自身也是想繼承《春秋》精神的。《太史公自序》中明確表示:「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歲,有能邵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這便明顯暗示了自己要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第三大動機

擔負歷史家的職責。在第一動機里提到,司馬家族祖上基本全都是太史公,他從小耳命面提的也都是與記錄歷史相關的,加上他爹司馬談也一早有整理歷史的計劃,最終卻沒有完成在臨終時囑咐他,這便讓他認為,身為太史公,必須要有完成記載上代歷史的任務。這個在他所寫的《報任安書》中有明確的記載「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Advertisements


更多有關司馬遷與《史記》的故事,請關注嫂子不搞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