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血常規檢查化驗單傻傻看不懂?找准關鍵點就好辦

圖片源自網路

朋友小欣火急火燎的給我打電話,說她家九個多月的小寶忽然發燒了,本來想著在家裡物理降溫的,後來看體溫實在控制不住的向上升,又吃了布洛芬來降溫。一天過去了,寶寶的溫度還是吃藥了就控制住了,藥性過了就繼續上升,把大人的心理折磨的不要不要的,最後還是忍不住直接去了醫院。

醫生直接開了血常規的化驗單,現在她拿著這份寫滿數字、又花花綠綠的檢驗單,一頭霧水。乾脆先給我打個電話,想問問我從化驗單上的那些數據能看出寶寶的身體情況究竟怎麼樣?另外對於寶寶來講血常規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我聽她說的寶寶的癥狀,感覺有些像幼兒急疹,可是一般情況下,如果疹子沒有發出來,醫生很難斷定就是幼兒急疹,所以先讓做血常規的檢查也是正常的安排。幼兒急診主要多見於周歲內嬰兒,四季均可發生,一生中感染兩次以上者極少見。其臨床表現是起病急,高燒達39-40℃,持續3-5天自然驟降,精神即刻好轉。它的特點是燒退疹出或疹出熱退。幼兒急疹尚無特效治療,抗生素治療無效。只需對症處理,高燒、煩躁或易驚跳時,可用退熱鎮靜劑;如果持續高熱,就需要補充更多液體,多喝白開水、菜湯、果汁等。只要加強護理和給予適當的對症治療,幾天後寶寶就會自己痊癒。

圖片源自網路

【血常規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一些家長懷疑在診斷的過程中是否有化驗的必要,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寶寶尚小,扎針取血的確很難受,而且似乎一到醫院裡就是要化驗、化驗、化驗。

其實醫生想要確診一種疾病,在醫學上往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首先是病徵符合這種疾病的表現,如果想確診孩子感染,首先要看看孩子是否有感染的病徵。其次就是要有檢驗的結果支持大夫的臨床判斷,比如化驗結果或者其他一些影像學檢查結果。所以說,單純從化驗結果或者臨床表現上都不能確診,必須將兩者結合,才能最終確診。

圖片源自網路

拿到血常規化驗單后,我們應該關注些什麼?

一般來說,血常規是用來衡量血液變化的化驗項目,它是在反映寶寶身體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還能夠簡易判定感染的是病毒還是細菌。另外,它還可以說明寶寶的營養狀況,看看寶寶有沒有貧血。

別看血常化驗單裡面有很多項,媽媽們只要能夠看懂其中關鍵的幾項就可以了,那就是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C反應蛋白,其他許多繁雜的項目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也很難專業,所以那些還是交給醫生吧。

1、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

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攜氧從肺部到全身,然後載二氧化碳回到肺部排出。而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要是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血紅蛋白。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會隨年齡略有變化。

但如果孩子貧血,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

2、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WBC)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於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如果寶寶的病情不一樣,也會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發生變化。

一般而言,我們只要知道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L)的分類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寶寶是否受到了身體感染,然後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麼類型的感染,這樣對判斷使用藥物的類型會很有幫助。

3、血小板計數(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如果沒有它,人們就會因為一個小傷口而血流不止。所以,如果血小板減少,說明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不過有些指標放在成年人身上是很高的,但是在嬰幼兒身上卻是非常正常的。驗血報告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整體情況來評定。

4、C反應蛋白

超敏C反應蛋白它是血漿中的一種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合成的反映全身性炎症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誌物,屬急性時相蛋白,微生物入侵人體可升高。超級C反應蛋白出現快,半衰期短,隨炎症過程發生變化。由於這些特點,所以經常檢查此指標提示炎症程度。炎症為一大概念,細菌感染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就是說細菌感染肯定會出現炎症,但有炎症時未必是細菌感染。為此,判斷C反應蛋白增高時還應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先應該確定是否為細菌感染,再根據C反應蛋白增高確定嚴重程度,考慮治療方案。

5、看血規化驗單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哪項檢驗結果異常,哪項後面就會一個升降符號。如果是「↓」或「L」,提示結果低於正常,而如果是「↑」或「H」,說化驗明結果高於正常。對於不同日齡、月齡和年齡段的寶寶而言,白細胞等項目的具體參考值還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對照參考範圍也很重要。

圖片源自網路

【從血常規結果判斷寶寶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總數和分類是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重要的參考資料,尤其在兒科急性發熱、感染性疾病診治中,血常規檢查常是區別細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嚴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孩子生病後去醫院看病,常常有醫生建議去做血常規化驗。在兒科發熱的患兒,白細胞和分類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為鑒別細菌性或非細菌性感染的指標。

白細胞數高於正常,一般指示有感染或炎症。但僅憑藉一個白細胞數目不夠準確,在檢查白細胞數目時還要進行白細胞的分類。白細胞可分為中性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等。其中,細菌感染時中性細胞多增高,超過70%;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多增高,超過50%。

如果在白細胞增高的同時存在中性細胞的增高,比較符合細菌感染,應選用抗生素治療;

在白細胞「正常」或稍降低水平的同時存在淋巴細胞增高,比較符合病毒感染。

小兒各個年齡段白細胞的數值:

出生時:白細胞數9~30/×109/L;

2周:白細胞數5~21/×109/L;

3個月:白細胞數6~18/×109/L;

6個月~6歲:白細胞數6~15/×109/L;

7~12歲:白細胞數4.5~13.5/×109/L;

成人:白細胞數4~10/×109/L

以上數值只供參考,必須還要結合臨床癥狀。

圖片源自網路

【寶寶接種疫苗后發燒的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當寶寶因為接種疫苗后而引起的不適,血常規檢測就不具任何參考意義了。因為疫苗本身就是病菌碎片或減毒、滅活的病菌體,進到體內會對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抵抗真正疾病的抗體。對疫苗后的不適,血常規無價值,更不要以此依據而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

圖片源自網路

如果爸爸媽媽實在看不懂這些,那麼不妨選擇相信醫生就好。雖然現在醫患關係比較微妙,但是有醫德的醫生還是佔大多數的,寶寶生病家長心裡不舒服,恨不能代而去之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不過只有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才可以取得最好的結果。而家長盲目著急或者只看表面現象,難免會有所偏差。

作為媽媽中的一員,我衷心的祝福我們所有的寶寶都健康、快樂成長每一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