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與「絕妙好辭」的來歷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說,啟功老先生得到過一冊《張猛龍碑》的較早拓本,啟功老先生對這個碑真心喜歡,可是這他得到的這個藏本末尾有殘損,於是啟功先生親自動手,自己用「向拓法」(什麼是向拓,我前面的文章里有介紹。)把拓本補全了。他對自己這個藏本推崇備至,特地因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記念,就是他的《論書絕句》的第二十七首,我們來看原詩:

數行古刻有餘師,焦尾奇音續色絲。始識彝齋心獨苦,蘭亭出水補粘時。

這首詩典故比較多,需要詳細說一說,我們逐句來看:

第一句:數行古刻,指的就是啟功先生自己補全的那幾行《張猛龍碑》,有餘師,為師有餘。這個典故來源於元初的大書法家趙孟頫,他曾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學之便可名世。」就是說,有些好的碑刻,有些古人,得到幾行,細心揣摸領會,就能夠成為當世名家。

Advertisements

第二句:焦尾,古琴名,《後漢書.蔡邕傳》里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裂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聲,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就是說,吳地有個人燒桐木做飯,嗯,就是燒火做飯,蔡邕在一邊聽到火燒木頭爆裂的聲音,就知道這塊木頭是好木頭,於是讓人把這塊木頭裁製成古琴,製成后,果然聲音美妙,琴的尾部因為有火燒痕迹,自然是焦炭一樣,因此當時的人們把這把名琴,稱作焦尾琴。奇音,指焦尾古琴的奇妙聲音。續,接續,延續。

色絲。又是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捷悟》里記載:「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否』……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其實這個故事中的關鍵點是「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其中的「色絲」和「齏臼」不容易理解,其實楊修解釋的「色絲」,從構字的角度來說,指的是「色」字和絞絲旁組合,就是「絕」字;而「齏臼」的「齏」,指的是姜、蒜、韭菜等帶有辛辣味的調味品,「臼」指的是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部凹下的搗舂器具,「齏臼」的功能就是受納那些辛辣調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組合在一起就是漢字「辤」,就是辭的繁體字。

Advertisements

楊修這個人這麼聰明,怪不得魏武帝(就是上文中的魏武)曹操,最後找了個理由給他殺了。

《張猛龍碑》
第三句,始識,才知道,彝齋,就是宋末元初的書法家,收藏家趙孟堅。心獨苦,多麼的煞費苦心。

第四句,蘭亭,指的是定武本的《蘭亭序》,出水,從水裡撈出來,補粘時,補曬粘貼的時候。

第三四句結合在一起有個小故事,需要講一下:趙孟堅這個人是個大收藏家,他喜歡坐舟遊玩,把他的文物收藏都放在船上,據說他開慶元年(1259)曾得書法珍品五字不損本《蘭亭帖》,夜間泛舟歸至霅溪牟山,回家的時候,風把船刮翻了,其「被濕衣立淺水中,手持褉帖示人曰:『蘭亭在此,余不足惜也。』,穿著濕衣服站在水裡,手裡拿著蘭亭序,只要蘭亭在,我還有啥可可惜的。後來他還題八字於《蘭亭帖》卷首云:『性命可輕,至寶是保。』」這是個收藏痴,書法痴。

趙孟堅圖

回到開頭,啟功曾經把他自己藏的《張猛龍碑》用向拓法把最後幾行補齊,找朋友來看,朋友們都看不出來,直到啟功把自己補齊了並蓋有印章的地方給朋友們看,大家才認出來。所以,啟功說,他自己瞪著眼睛一點一點向拓出來的《張猛龍碑》最後幾行,比趙孟堅烘焙《蘭亭序》還下功夫。

啟功老先生藏本《張猛龍碑》的可貴之處在於,是淡墨精拓,筆法鋒芒都還能看得出來,所以珍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