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收藏,古錢幣鑄造三法,你都知道嗎?

我國古代錢幣鑄造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平板范豎式澆鑄、疊鑄、母錢翻砂鑄造。

1、平板范豎式澆鑄.平板范豎式澆鑄是我國早期鑄錢的基本形式,它是從簡單、小型青銅器件的鑄造工藝中繼承過來的,有單面(型)范和雙面(型)范,在春秋中後期之後的數百年內廣泛用於鑄錢業。春秋是我國金屬鑄錢的肇史,所鑄錢幣後世叫空首布,所用范皆為泥質經高溫燒制硬化而成,或稱陶范,體形較大,都是一范一型一澆鑄,用過的范都是破損的。從范的結構來看,系頭部豎式澆鑄。到了戰國,鑄范除了大量使用泥范外,還發展到了石范和金屬范,並從春秋時的單型腔發展到了多型腔,但工藝與春秋還是一脈相承。秦不僅統一了江山,也統一了貨幣,鑄造工藝在結構上有所進步,出現了「分流直鑄式」、「直流分鑄式」和「分流分鑄式」。西漢鑄錢仍沿用平板范豎式澆鑄,但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石范頻繁使用。在漢半兩時期,石范就頻繁使用,且普遍形體大范腔多,錢模數動輒50,--60以上。第二,陰文銅範大量出現。半兩錢時期陰文銅範已有較多出土,到五銖錢時期,陰文銅範的使用更加普遍,范塊也愈來愈大,兩側從單排發展到雙排,范面錢腔已多達40餘枚。范的製作非常精緻,不僅造型美觀、布局合理,兩邊還開設了排氣道,技術水準之高,就傳統的塊范豎式澆鑄而言,堪稱登峰造極。石范和銅範較之於陶范,優點是較為堅固耐用,一塊范可多次使用,這樣不僅節省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這些變化是西漢范鑄技術發展提高的表現,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在長期鑄錢實踐中尋求進步的方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Advertisements

錢範

2、疊鑄。疊鑄即層疊鑄造,省力省工省時,大大提高了鑄造生產效率,是中國傳統鑄造中的一個里程碑。層疊鑄造始於西漢的榆莢半兩,層疊鑄造技術一直使用到南北朝。最初的疊鑄范是圓盤形的,澆注口開在圓盤中心,圍繞中心輻射出一圈、兩圈、三圈錢幣。疊鑄工藝到王莽時期為官方接受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王莽疊鑄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對稱性原理,在一塊范母上面模與背模對稱排列(包括榫和卯),利用榫卯構造兩兩對稱扣合,組成套盒。也就是說,只需一塊范母就可翻制無數完全相同的子范,然後兩兩相對疊合,形成規模鑄造。1958年4月,西安北郊郭家村發現烘范窯遺址,出土八型腔大泉五十疊鑄范數百疊,完整的一疊有46層23合,一次能鑄大泉五十184枚。一次澆鑄184枚錢,這在用平板范澆鑄時期是無法想象的,顯然,疊鑄工藝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鑄錢的效率,同時有效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是鑄錢工藝的一大進步。

Advertisements

3、母錢翻砂法。母錢翻砂法實質上是從疊鑄工藝引申出來的。隋唐已經進入母錢法鑄錢時代,到六朝後期的蕭梁時期,工藝本身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面背分范。意味著翻制子泥范的母範是一分為二的,即有一塊面母範和一塊對應的背母範,翻-T范時也是面范和背范分別翻制。這種變化實際即是母範法向母錢法的過渡。最早對母錢工藝有較詳細記錄的首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其「冶鑄」篇中專辟鑄錢一章,對鑄錢工藝進行描述。母錢翻砂法鑄錢的優點是用母錢替代了母範,省去了制母範的工序;用砂型替代子泥范,省去了大量子范的翻制,且砂型可以重複使用,這樣不但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鑄錢生產效率。這是傳統鑄造技術發展提高的結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