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足踝損傷蹲不下,怎麼治?

在運動與日常生活中,足踝是運動損傷的高發地區。損傷后,很多患者會反映,下蹲——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動作,遇到了巨大的障礙,「蹲不下」給生活帶來巨大不便。

複合關節的結構複雜,由很多大小關節組合而成,其中每個關節又有其特定的活動方式。一個看似簡單的下蹲動作,大致就需要以踝關節背屈,其餘中、前足小關節背伸的方式協同完成。

其中,踝關節背屈無疑貢獻了最大的活動範圍。要知道,踝關節背屈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狹義的踝關節特指小腿遠端的踝穴和距骨之間形成的距上關節。踝穴,由小腿脛腓骨遠端膨大而形成的內外踝共同構成,內外踝之間則以下脛腓關節的形式相關聯。在踝背屈運動中,距骨較為寬大的前方滑車關節面滑入踝穴,在達到最大背屈角度之前,踝穴的寬度已經無法容納距骨,此時,需要腓骨略外展、外旋及向後滑動——令踝穴適當開放,才能保證距骨繼續運動,以實現最大背屈角度。一般來說,距骨在踝穴內,大約可以實現30-40°的背屈範圍。

Advertisements

與此同時,其他環節也需各司其職,跗橫關節、跗中關節、跗跖關節、跖趾關節、趾間關節等小關節的整體背伸運動也為踝關節背屈運動額外貢獻了10-20°範圍,令下蹲一類動作更加輕鬆自如。

如此看,為了實現能夠蹲下的「小目標」,其訓練要細緻到何種程度可想而知。踝關節的牽伸分離、距骨往不同方向的滑動、腓骨遠端的滑動、各小關節間的屈伸、滑動,為了保證活動模式正常,各種細碎的關節附屬運動都不能忽視。想只靠一個小斜板實現正常的運動模式,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運動模式以外,關節腫脹也是制約關節運動的重要因素。踝關節結構穩定,關節囊比較堅實。一旦出現腫脹,內部壓力將大大增高,關節僵硬隨即發生。多數患者反映「蹲不下」,但是阻力並不來源於拮抗組織攣縮,也並不伴隨拮抗組織的牽拉痛,而更多體現為關節內部的異常擠壓痛、脹痛甚至刺痛。對於這種情況,強制訓練踝關節是不合理的,過度的刺激可能加重炎症反應,導致疼痛感愈發強烈。此時,不妨適當減量訓練、休息、對症治療,促進消腫,同時繼續維持其他小關節的鬆動治療,這種方案整體來看效率更高。

Advertisements

踝關節鬆動術是一項繁雜的技術,一個下蹲的姿勢就有這麼多值得關注的地方,再結合其他運動功能,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希望康復師及患者們都要對這項工作的複雜性有充分的認識,避免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讓更多患者能夠儘快恢復理想的功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