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穴位慢慢學——膻中的魅力

膻中穴又稱元兒、胸堂、元見、上氣海。屬任脈,位於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在胸骨體上,有胸部(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根結》篇:「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膻中,此穴在胸,居兩乳之間,心包膜所在之處,故名。膻中。膻,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熱后的熱燥之氣。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本穴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吸熱脹散而變化熱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味一般,故名。

《甲乙經》作膻中、亶中,《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均作「亶中」,古代膻、亶相通,故今均作膻中。《甲乙經》一名元兒,《千金》一名胸堂,《針灸大成》一名元見,《類經圖翼》一名上氣海,尚有元況等名稱。

歷代針灸醫家對本穴的主治病症論述頗多,但大都集中在氣病範疇。如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上氣短氣,咳逆,噎氣,喉鳴喘嗽,心胸痛,風痛,肺癰,唾膿(《針灸聚英》)。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闕主咳嗽,膻中、華蓋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千金》)。膻中、少澤、大陵治胸前兩乳紅腫痛(《大成》)。

膻中為任脈穴位,心包募穴,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靈樞·海論》篇曰:「膻中者,為氣之海」。《難經·四十五難》曰:「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清·徐靈胎《難經經釋》云:「三焦外,謂在焦膜之外;兩乳內,謂兩乳之中,任脈之所過,即膻中也"。因此,對本穴的認識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論述。膻中穴為理氣降逆的要穴,臨床中被廣泛運用。

現代臨床上常用於咳嗽、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等呼吸系統病症,噎膈、臌脹、嘔吐涎沫等消化系統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煩等心血管系統病症以及產後無乳、癭氣、霍亂、轉筋、屍厥等其他病證。總之,臨床運用本穴多用於心肺病變,尤宜於心肺氣虛之證。該穴具有調理人身氣機之功能,可用於一切氣機不暢之病變,諸如肺氣不降之上逆、心之氣血郁滯以及肝氣鬱結等症。

武俠小說中常有這樣的描述:某高手一揮手點了對手的膻中穴,輕者動彈不得,重者立即斃命。雖然這只是小說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確是人體保健的要穴。 《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也就是說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此外,膻中是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經三焦經的交會穴,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它有阻擋邪氣、宣發正氣的功效。而現代研究發現,膻中穴位於人體胸腺的部位,可參加機體的細胞免疫活動。而點按該穴后可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還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經功能。現代醫學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在臨床上可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支氣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如呃逆、嘔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心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產後缺乳等病證的治療。而我們平時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臟不適時,可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等,此時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臟工作能力,使癥狀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大,難免煩躁生悶氣,按按膻中就可使氣機順暢,煩惱減輕;平常有一個成語形容人生氣的時候「捶胸頓足」,捶的就是膻中穴,所以通過捶打此穴可以緩解人生氣的情緒;女性朋友按此穴不僅能防治乳腺炎,還可豐胸美容;產婦灸膻中則可催乳。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