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者戒之在色,壯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

《漫談弟子規》---- 索達吉堪布

現在正在講「入則孝」。前面講了要如何孝順父母,下面接著講: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凡是父母所喜愛的,子女應盡心儘力去成辦;凡是父母不喜歡的,子女應小心謹慎加以排除,不要去行持。

由此可見,古人對父母的尊重非同一般。相比之下,現在的孩子想什麼就做什麼,不隨順父母的心意,根本不考慮父母樂不樂意。你們也想一想:從小到現在,自己是否維護過父母的心?可能我們所做的,多數是父母不喜歡的事,而父母喜歡的,恐怕成辦得很少。雖然有些是無能為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但有些是可以去做的,只因從小沒有這種概念,不覺得父母是至高無上的對境,也就沒有去儘力而為。

在古代,孝順的孩子絕不會這樣,只要是父母喜歡的,他們會想方設法滿足父母。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裡。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裡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后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晉朝有位將軍叫陶侃,他小時候死了父親,母親把他含辛茹苦養大。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有什麼過錯,從不輕易放過。他二十幾歲時,在縣裡當小官,專門監管漁場。一次,他派人將一壇腌魚送給母親品嘗。母親推知是公家的東西,不但沒享用,還令差役把它帶回去,並附了一封信說:「你做官,隨便拿公家的東西給我,不但沒有叫我高興,反而叫我替你擔憂。」陶侃見信后,羞愧萬分,從此終生不忘母親的教誨,再也沒有貪污過,成了晉朝著名的清官。可現在的社會,父母即使不讓孩子貪污,甚至再三地規勸,恐怕孩子也不理睬。這樣一來,孩子將來勢必要感受痛苦。

人老了以後,常常會患得患失。孔子曾說:「少者戒之在色,壯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這是少年、壯年、老年時期的三大禍患:少年時血氣未定,要戒除對美色的迷戀(一旦沉迷於此,整個前途就毀了,求學的最好時光也荒廢了);人到了壯年,血氣方剛、好勇鬥狠,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退,要戒除貪得無厭。有些老人總覺得:「我有錢多好啊,有個好房子多好啊……」始終落在「得」的慾望中,所以要勸他們放下來,有吃有穿就可以了,不要對世間太執著。尤其是學佛的人,應一心只念阿彌陀佛,過一種無憂無慮、輕鬆自在的生活。其實,人老了,子女對他的正確引導很重要,若能如此,父母的身體雖已衰敗,但心仍會處在快樂之中。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