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問題,到底該吃什麼「葯」?

今天是一個關於「吃藥」的主題。

這是目前中國精神心理衛生現狀很現實的問題,也是困擾不少對於精神衛生、心理健康不甚了解的大眾的問題:

-我遇到什麼問題了?

-是心理問題么?是精神疾病么?

-需要吃藥么?吃什麼葯?

-我不想吃藥能好么?心理諮詢能幫我么?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到底「什麼是心理問題,什麼是精神疾病」,我一般會做如下的介紹:

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大致理解為三種:

1. 心理健康

2. 心理亞健康(不健康)

3. 心理/精神異常

這三種情況不是種類上的劃分,而是一個區間上的劃分。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一個連續譜上的區間劃分。

從心理健康到亞健康再到心理精神異常,你所在的區間是哪裡?

心理健康——心理亞健康——心理精神異常

什麼是亞健康的心理水平呢?心理亞健康很嚴重么?

有很多的研究或者新聞報道都說:當前現代都市人都處於心理亞健康的水平。

打個比方來說,心理健康狀況和身體健康狀況是一樣的。

當你去醫院做體檢,所有的指標都有一個標準範圍,大部分的人體檢報告都是正常,那麼說明你的身體健康狀況很好;

然而,當你上了年紀,或者由於工作性質(應酬、熬夜),你做體檢的時候,總是有個別指標不太好(血壓、血糖、血脂偏高),這是很常見的狀況,這時候你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況,而醫生可能會建議你注意作息飲食,多鍛煉;

但是,一旦發現有些敏感指標出現異常,或者發現病變的情況,那麼說明你的身體已經出現異常,這時候醫生可能會開藥或者做進一步治療。

所以,心理健康和亞健康的人群,都屬於心理精神正常的範圍;

只是亞健康心理狀態的人確實存在著一些現實性的或者心因性的問題,會比普通人多「煩惱」,而這種煩惱長期困擾著個體,總會帶來一些生活工作上的不便利。

人的一生中,無論是多麼積極樂觀開朗的人,總會有機會出現亞健康心理狀態。比如,當遇到學業事業失敗、情感失敗、親人去世的重大外部事件的時候;或者青春期自我意識發展的時候,這段時間的心理狀態是不穩定的,出現情緒低落(抑鬱情緒)、情緒暴躁、悲傷、強烈自卑感等等。

人的心理和身體一樣,都有自我復原的能力(又叫:心理韌性/彈性)。

普通的感冒,1周之後會自然康復,而人在遭遇生活挫折、情感打擊的時候,也有自我復原能力,會在一段時間之後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情緒會日漸平穩,恢復正常、客觀的自我評價等。

心理亞健康的人吃什麼「葯」?

有人會問:

-假如每個人都可以自我康復自我復原,那麼還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的幫助么?

我們不妨用一個熟悉的詞語來解釋什麼叫心理韌性——「素質」。

還是拿身體做比喻,身體素質有部分是先天的(你的遺傳基因),所以有的小孩從小很容易生病感冒,大病小病不斷,但是有的小孩身體就倍兒棒讓人不用操心;

身體素質也有部分是後天的(你是否勤加鍛煉,冷暖自知),有的小孩因為身體總是不好,所以被父母建議去學習跆拳道、武術、游泳等,後來他們的身體素質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好的身體素質,可以更好的抵禦外部的侵害,所以好的心理素質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應對生活的挫折。

所以,

如果你擁有較好的自我復原力,那麼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挫折,並不會成為阻礙你發展的絆腳石;

但是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心理韌性,那麼可能在遇到這些成長的煩惱的時候就會很困難自我面對,那麼一些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幫助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亞健康心理的人們來說,「葯」可以有很多:

比如你與親人朋友的聊天傾訴;

你積極地鍛煉身體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

以及你還可以選擇比較專業的諮詢師談話等。

為什麼會得精神疾病?為什麼會出現精神心理異常?

在當前的精神病學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努力想解釋為什麼人會患上精神疾病這個難題。絕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認為:精神疾病的出現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個人發展的因素。

目前,不同領域的學者(精神病學、心理學)對於精神疾病的界定,在有的方面是存在不一致的觀點的,但是有一點相同:

如果這類疾病中出現精神病性的癥狀,那麼可能是屬於精神心理異常較為嚴重的疾病。

所謂精神病性的癥狀,最典型的就是「沒有現實檢驗的能力 (Reality Test)」。

比如幻覺、妄想、幻聽,這一類是精神病性的癥狀,而這些癥狀最大的特點是:正常人無法理解。

如果病人說自己可以看到,聽到一些事情,而這些是普通人客觀現實中看不到聽不到的,那麼很可能是精神病性類的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一般都有幻覺和妄想這兩種精神病性的癥狀。

精神疾病不吃藥可以好么?

就當前的科學發展來看,精神病性癥狀的這類疾病是需要服藥的。

我遇到過一位來訪者,是雙相情感障礙(俗稱躁鬱症),當她的病情沒有發作的時候,她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當她病情發作的時候,她會感覺到周圍有人會害她、議論她,她很害怕,她甚至有拿刀來保護自己的衝動。

她也會出現情緒異常低落,感到生活無比絕望甚至想自殺的念頭。

她的精神科醫生給她開了葯,吃藥之後可以很好的控制她的癥狀,然而也會有一些副作用。她不希望一輩子都依賴藥物,所以她時不時就會擅自停葯,而這樣也加劇了她的病情。

她找到我,想通過心理諮詢這種「只談話不吃藥的途徑」幫助她。

我很遺憾、也很抱歉地告訴她:

心理諮詢可以幫助她,但是沒辦法幫她控制這些癥狀;如果不控制這些精神病性的癥狀,我們也沒辦法談話。

對於這位來訪者而言,她固然是有一些心理問題,可能與她成長、情緒管理、家庭背景有關的。

但是她當下最重要的、影響著她生活的是這些無法控制的癥狀和可能帶來的危險,所以控制住癥狀是首要的事情。

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是什麼?

有機會,我還會專門寫一篇關於精神疾病和服藥的文章。在這裡我想簡單的講一些東西。我個人覺得中國醫療體系中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醫生很難有機會耐心的為病人解答一些病理和藥理的知識。其實當病人知道了這些藥理病理知識之後,可能就不會如此抵制服藥。

精神類藥物有幾類,主要是:

1. 抗抑鬱類

2. 抗精神分裂類

3. 抗焦慮類

4. 鎮靜劑

5. 心境穩定劑類

6. 興奮劑類

在我剛才提到的雙相情感障礙的來訪者,她的精神科醫生最初給她的三類藥物主要是抗精神分裂類、抗抑鬱類和心境穩定劑類。

從她服用的效果來看,藥物對於她的癥狀是有效的,只是她會感到一些頭腦昏沉沉、不清楚、反應有些遲鈍等。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副作用。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對於藥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這類藥物的劑量和成分對於不同人多少是有差距的。所以服藥期間最重要的是:定期複查和在醫生指導之間調整劑量,切忌擅自精神類藥物調整劑量大小。

另外,當前有一些明顯強迫症、恐懼症等的病人,醫生會開具抗焦慮類的藥物,因為這一類病人核心的情緒狀態是強烈的焦慮感,通過調整情緒狀態而減低他們的強迫和恐懼行為。

然而,大部分強迫症病人是存在一些心因性焦慮因素:可能是生活事件(考試壓力、工作壓力等),也可能是內心衝突和焦慮(性、人生存在的價值等),那麼這些內容更適合在心理諮詢的範疇中進行探討。

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同時進行,是很多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所需要的:

控制住癥狀是第一要務,當病人可以恢復一定的認知能力,擁有正常人的現實檢驗能力之後,再進一步探討一些內心衝突和矛盾,這對於病人來說才是最可行的。

所以,對於嚴重一點的心理疾病患者,吃藥和諮詢,都是重要的「葯」。

以上是很概括的介紹,在之後的專欄中,我會針對每一種特別的心理現象,不同階段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展開來和大家進行討論。(作者/唐芹)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