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是如何評價漢初分封制的?

分封制是一種很古老的制度,據傳說和記載,分封制在大禹以前就 曾存在。西周初年,周公「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使分封製成了周朝的根本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 制,以郡縣製取而代之。

秦朝滅亡之後,西漢總結周「歷載八百餘年」和秦「二世而亡」的 教訓,認為秦「姍笑三代,盪滅古法,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陳、吳奮其白挺,劉、項隨而 斃之」。這就是說,秦朝短命而亡,不實行分封制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西漢建國之初,「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剖裂疆土,在中央所轄區域之外, 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二者兼而用之。漢高帝在戰爭年代為了合力擊楚而分封諸侯王。漢五年(前202),功臣為王者七人,即楚王韓信、梁王彭 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史稱異姓諸侯王。異姓諸侯王據有關東的廣大區域,大體相當於六國故地。

Advertisements

他 們擁兵自重,各據一方,是統一的隱患,是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漢高帝晚年採取了斷然手段,來消滅異姓諸王。他首先消滅燕、楚、韓、趙、梁、淮南等六王。只有長沙王由於其封國僻遠,又處在漢與南越的中間地帶,可以起緩衝的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時才以無後而國除。劉邦在異 姓王的舊地陸續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用以藩屏漢室,史稱同姓諸侯王。當時同姓王國有九個,封地犬牙相制,每個王國都無法獨樹旗幟,對抗朝廷,漢高帝還與群臣共誓「非劉姓不王」。西漢統治看起來非常牢固。分封功臣、子弟為王侯,確實能起到拱衛皇權的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分封制也有促成分裂割據勢力發展甚至直接威脅皇權的作用。

西漢初 期實行分封制的經驗就說明了這一點。到漢文帝時,同姓諸侯王增加到近二十個。當時西漢王朝大約有五十四個郡,各諸侯王國佔有三十九個 郡,中央政府僅轄十五個郡。這些諸侯王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有的甚至「自為法令,擬於天子」,儼然成了獨立 王國。於是形成了「尾大不掉」、「干弱枝強」的局面。正因為分封制的作用有兩重性,班固一方面指出漢初分封制有「矯枉過其正」之處,同時也肯定了分封制在拱衛劉氏王權、反呂后篡漢以 及擁立漢文帝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高袓創業,日不暇給,孝惠享國又淺,高后女主攝位,而海內晏如,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 宗之業者,亦賴之於諸侯也。」這一評價可以說是中肯的。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