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什麼是濕,知道怎樣祛濕

現代人由於許多的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等,加上氣候、環境高溫潮濕,造成很多人身體濕邪內郁,陽氣虛弱。我們去看中醫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中醫師提到一個詞——濕,有時說體內濕重,或濕氣重;有時說脾濕、寒濕等。究竟什麼是「濕」?濕有什麼危害?該如何預防和祛除?

濕是「六邪」之一,所以又叫「濕邪」。分為內濕和外濕。

內濕

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如果身體虛弱,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身體內就有了濕氣。

外濕

由於氣候或環境潮濕,外來水濕會入侵人體使人發生疾病。

內濕的人(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容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致病,最易傷及脾臟,使濕濁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濕」的主要類型

濕 寒

外感潮濕寒冷等寒濕邪氣,氣血運行受阻,關節、筋骨疼痛或寒濕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而寒濕內停,畏寒肢冷,腹痛泄瀉,或浮腫等。

濕 熱

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出現:發熱、頭痛頭重、身重,口苦,尿黃等。濕熱流注關節則謂濕熱痹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風 濕

以感受風邪為主,侵犯肌膚、關節、經絡,風性走串,故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點。臨床常見為風痹、寒痹、濕痹。

人體「濕重」會怎樣

無論外濕或內濕,都有阻遏氣機、傷人陽氣和侵襲脾臟的特點。在病證上又都具有沉重、穢濁、黏滯等特性。

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沉重:感受濕邪后,人們常感到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關節疼痛重著等癥狀。這是因為濕邪侵襲肌表,留滯於經絡關節,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礙,營氣和衛氣不能調和的緣故。

穢濁:濕邪致病後,人體各種分泌物穢濁不清,如面垢多,大便溏瀉,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等。

黏滯:一方面指因感受濕邪而引起的病證通常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另一方面指病灶部位多潮濕不凈,排出物黏滯,舌苔膩等。

此外,濕邪致病還多見於人體下部,如婦女白帶增多、淋證、泄瀉、痢疾等,水腫也多以下肢較為明顯。

認清「濕」 要除「濕」

《化濕的四種方法》

在大自然中,溫度與濕度,是影響動植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種動物或植物,轉移到另一個氣候條件不同的地方之後,就可能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生存。氣候反差越大,生存概率越低。人體的內環境也是如此,濕氣也是影響內在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體內的濕氣有兩種:陽虛則寒。陽虛有濕者,濕從寒化,名為寒濕,其症多見於舌淡苔白小便清,治當溫陽化濕;陰虛則熱。陰虛有濕者,濕從熱化,名為濕熱,其症多見於舌紅苔黃小便黃,且尿騷味重,治當清熱利濕。寒濕與濕熱性質不同,治法也存在一定差異。

薏米仁、赤小豆煮粥,是網上流傳極廣的祛濕氣的食療方,有的人服後有效,有的人服後效果不明顯,甚至胃中嘈雜,為什麼呢?因為,相對而言,薏米仁、赤小豆更適合於濕熱,而不宜久用於寒濕體質。

其實,除了溫陽化濕、清熱利濕之外,化濕的方法還有多種,現分述如下:

1、健脾燥濕:脾主運化。飲食入胃,首先由胃將其消磨溶解,而後,由脾陽將其腐熟,並將水谷精微輸送到人體其他臟腑器官進行更深層次的吸收利用。如果脾虛,運化功能低下,或者暴飲暴食,飲食超出了脾的運化能力,則水谷運化無力而水濕內滯,此謂之脾虛生濕,治當健脾燥濕,香砂六君丸為其代表方劑。

2、利水滲濕:江河之水,蒸騰上升,則化為雲霧。水,凝聚而有形;濕,瀰漫而無形。二者同出一源,互根互化。絕其水源,則濕氣跡消,因此,利水亦可化濕。所用之葯大多性質比較平和,如:茯苓、豬苓、澤瀉、滑石、薏米、瞿麥、扁蓄、茵陳、玉米須、赤小豆等。八正散、三仁湯等即屬此類治法。

3、芳香化濕:由於體質上寒熱的不同以及濕氣存在程度上的差異,有時,濕氣表現得粘滯膠著,這時,用一般的利水滲濕葯,效果不大理想,當用芳香化濕法。芳香之品,其性清揚、通透、發散,能破濕濁粘稠之性,故能取效。藥用藿香、佩蘭、蒼朮、砂仁、豆蔻、草果等。藿香正氣丸、蒼朮平胃散等為其代表方劑。

4、祛風勝濕:梅雨季節,濕氣潮潤,衣物容易發霉,這時,如果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將衣物放到通風處晾曬,則可消除濕氣。風吹霧散,祛風之葯,可以勝濕,情同此理。濕氣彌散遊走之時,當用祛風勝濕之法。羌活勝濕湯即屬此類治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