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拼配(九):魯迅周作人兄弟不和,都是不懂梁實秋喝茶的秘密

說起關於喝茶的文章,魯迅兄弟二人的《喝茶》,大部分接觸過茶文化的人都有一些了解。我們就從這兄弟二人的《喝茶》說起。

(一)魯迅兄弟的《喝茶》分歧

尤其魯迅那篇里的兩句,流傳下來幾乎成了名言——

「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功夫」。

周作人先生在同名的《喝茶》一文中,也有獨到的見解:「喝茶以綠茶為正宗。紅茶已經沒有什麼意味,何況又加糖與牛奶」;再如「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二)梁實秋的茶道

然而,我卻最喜歡梁實秋先生的同名文章《喝茶》。再者,梁先生的文章中還提到了茶葉的拼配之術。

Advertisements

梁先生行文一向自然,親切的語調在耳畔回蕩——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這簡單而直白的開篇,從「不善、不通、不懂」來證實自己「不懂茶」,實際上張口便說出了自己對於茶之了解的深度和廣度,以「從無」暗引「盧仝七碗」典故,既顯示出自己對俗世的把玩之態,又超凡脫俗地表達了自己對於「道」的另一番不拘泥於常規的感悟。

接下來列舉茉莉雙窨、天津大葉、西湖龍井、六安瓜片、沱茶、普洱、君山、岩茶,再到茶梗和高末——「都嘗試過」。——其實,能夠不刻意的迴避或選擇茶葉的檔次,對於不同產地、不同品種、不同等級的茶都能以平常心態「品嘗」,才是「善品茶、通茶經、懂茶道」的正確打開方式。

Advertisements

(三)豪氣萬丈的自謙

梁先生說自己不懂茶,不通茶經,這開篇第一段,就提到了「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檟,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這分明是茶聖陸羽《茶經》開篇的套路。我想,梁先生的心裡肯定從沒否定過自己對於「茶」的獨特認知。

而「細啜名種、牛飲茶湯」和「路邊埂畔奉茶」,並點出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為「人生必需品」,從雅到俗,切合實際,一語道破茶與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語句中滿滿的國人自豪感。

(四)暖暖的茶文化回憶

回憶是帶著情懷的。梁先生小的時候竟然跟我們小時候一樣,家裡都有一把「大茶壺」,用「棉襯墊」保溫。如果有個舒展皺紋的爺爺,兩鬢斑白,腰微微弓著,孩提的「我」手捧著帶著缺口的陶瓷碗,老人斟茶的場景,笑容慈祥,整個屋子都是暖暖的。陽光透過木棱紙窗,照射在土炕的被單上,也照亮了爺爺的額頭。

家裡的碗粗糙耐用,不和宋瓷比,也不和江西瓷比,更不和西洋骨瓷比,我們的碗,帶著老一輩人的樸實敦厚,也帶著祖輩和藹的嗔怒。

(五)時代不同,導演卻一樣蠢

梁先生在文中也提到蓋碗茶,也提到電視劇。我們才知道,電視劇里茶文化的走樣,並不是今天才有——演員一手執蓋,一手執碗,縮著脖子啜茶那狼狽相,令人發嚎,因為他們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這些演員自己平時都是用玻璃杯和保溫杯的——雖然當年他們都如鐵漢一般。

茶葉品種很多,是我們今天都有了解的。但是很多來自茶產區的人卻有很多如井底之蛙,只道自己家有茶。——當然也有自己喝了半生炒菜的鍋里出來的那種帶著油煙氣的不知什麼茶,出來也敢說自己祖傳八代的。——你又不能和他們爭,爭了,你會深刻明白和夏蟲語冰——如黃連入口鯁在喉的啞巴。

(六)只問價格不論品位的的蠢蛋

梁先生在大陸喝過絕佳的好茶,既喜歡開水現沖的龍井——風味絕佳,還喜歡葉大而綠,有荒野氣息的六安瓜片;喜歡清香不俗的君山銀針,也不忘苦茶庵里知堂老人澀瑟綠綠的一盅清茶。

在文章中,有一句話是我有些場合很想說卻不敢說的。——「賣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可惜到今天,仍然有很多愚蠢的人,飲茶只問價錢,不論品位!

梁先生在文末說,台灣烏龍名震中外,好的卻不容易得到。「處處標榜凍頂,事實上哪有那麼多的凍頂?」可是今天充斥在各大市場和街頭巷尾的所謂「名茶」「老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現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是啊,不提也罷。

(七)梁先生的不傳之秘

那麼,來說拼配。梁先生在哪裡提到了拼配呢?這篇《喝茶》中,有一段專門寫了茉莉「雙窨」。這一段一是描述了櫃檯夥計包的茶葉「見稜見角」,只有藥鋪夥計才能媲美。再就是段尾提到了一個私家秘傳——

父輩里有一個叫玉貴的旗人,對於飲食很有講究。喝茶的習慣是,一半香片和一半龍井茶混合沖泡,這樣的茶既有香片的濃醇馥郁,又兼備了龍井茶的清苦回甘,後來自己家也學這種方法,並給茶取了名字——玉貴。

這個叫玉貴的茉莉花茶,魯迅肯定是沒有喝過了。你喝過沒?

原創作者:小玉師兄

文章好,作家牛,碰上夏蟲便詞窮。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