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藥物治療不能取代心理治療

2017年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治療(CBT)可以加強精神病患者大腦中的連接,這些連接與更好的精神健康及恢復有關。

該研究跟蹤了15個人在8年時間內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醫療記錄並作出評估。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在大腦的幾個區域連接很顯著,特別是在杏仁核和額葉(與理性思維相關),這些區域與精神病的恢復密切相關。

大腦內的變化在之前就被確定與CBT相關。例如,幾年前,對患有「病理性完美主義」的患者進行了了12周的CBT治療,發現他們的大腦皮質有顯著的變化,具有更高水平的「皮層抑制」。這項新研究首次表明CBT治療產生的神經系統變化與精神病的長期恢復相關。

這些研究結果對以下的觀點也提供了支持,即對於精神病患者來說,藥物治療太過於頻繁,取代了其它潛在的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在英國,似乎越來越意識到精神藥物起到的效果有限,即使他們看起來減輕了癥狀,但他們的副作用往往會超過其益處。越來越多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倡導非醫學治療——不僅是CBT,還有正念,甚至是生態療法的形式。

Advertisements

心靈和大腦

這項研究結果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在我們的文化中,大腦是主宰。大多數科學家,醫生和學者認為大腦是我們的意識經驗、心態、思想、情緒和感覺的來源。意識通常被看作是大腦的產物,類似於計算機屏幕的圖像是計算機內部的電路和編程的產生結果。基於精神疾病的「醫學模式」的假設,精神問題是由大腦中的失衡或功能障礙引起的,並且可以通過精神藥物「修復」。它也適用於我們心理經驗的其他方面。心理現象,例如高興、希望、愛和'精神'體驗也可以解釋神經活動。這樣,心理學就被簡化為神經學。

這些觀點認為,心靈只是大腦的一個附帶現象,只能以神經學的角度去理解。這種意見經常反映在談論心理問題的語言中。神經學術語常常被用於描述心理現象,就像它們是同一件事情一樣。例如,有一天在廣播中,我聽到了有關上述CBT研究的採訪,被採訪者是發現了CBT有助於精神病恢復的學者,還有此項研究的領導者(梅亞森博士)。採訪者問了很多這樣的問題:那麼CBT是如何重新訓練你的大腦?」和「所以你相信CBT比藥物對大腦會有更好的影響?事實上,採訪者真正問的是關於心靈的問題。

Advertisements

這項研究非常重要。這凸顯了一個事實,心理是一種自身的現象,具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結構和模式。它不能完全被稱為神經學。它必須用自身的術語來研究。

心靈和大腦的共生關係

當然,我不是說神經系統的變化對心理活動沒有影響。這是荒謬的。大腦的重大變化,如中風,損傷或其他狀況,如痴獃,會明顯影響和損害我們的心理功能。而更小的變化,例如由攝入藥物引起的變化,也顯然會有非常明顯的心理影響。但我們必須記住,這種引導關係也有另一面,心理功能的變化導致神經系統的變化。這不僅已通過上述對CBT的研究得以證明,而且大量的關於冥想和正念的研究也說明了這一點。神經可塑性的現象也表明了這一點,大腦是根據我們如何使用它而不斷變化。

當某些心理狀況確實看起來與某些大腦狀態相關聯時,可能是因為心理狀態產生了神經狀態,而不是相反。換句話說,如果抑鬱與低水平的5-羥色胺相關(儘管這種聯繫未被證明),這可能是因為抑鬱的狀態產生低水平的5-羥色胺,而不是低水平的5-羥色胺引起抑鬱。當抑鬱症是由認知或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缺乏有目的和意義的感覺或消極的思維模式,我們很容易看出抑鬱產生時,首先是心理狀態的形式,然後具有神經效應。

考慮到成功的抗抑鬱藥物非常有限,如SSRis(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上述解釋是有道理的。將心理問題作為醫療問題治療,就像是使用心理療法來治療身體損傷。我們對於心理治療抑鬱症和精神病比藥物治療更有效不會感到驚訝,同樣,我們對於藥物治療骨折比心理治療更有效也不會感到驚訝。

大腦和心靈以共生關係存在,在這種關係中,它們彼此影響,但是兩者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將它們視為不同的現象。

編譯:健心房

費自助康復訓練,請下載健心房APP;1對1諮詢抑鬱焦慮專家、由專家帶領學習CBT或正念MBCT,或和患友交流,加入健心房微信群,請加健心房微信公眾號(ID:iask365)。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