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年俗大回放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又一個春節來到了,讓人想起王安石這首《元日》。

春節源於遠古社會的「臘祭」。「臘祭」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而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傳統禮俗,一直保留下來,直至演化為春節習俗。

民間則有不同的說法,傳說太古時有一種怪獸叫「年」,每到寒冬將盡新春快來之時,便四處噬人。古人為防禦它來掠食,聚集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響,把「年」嚇跑。一夜平安無事,翌日便相互道賀,享豐盛食物,共慶幸福生活。年復一年,便形成一個歡樂的節日——過年。

過大年不僅是漢族的主要傳統佳節,也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雖祭祀儀式和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出於同一起源,但其節日風俗習慣又因族別、地域之分而不盡相同。恩施是多民族地區,傳統年俗大同小異,分三個階段進行,即忙年、過年、送年。忙年指農曆冬臘月殺年豬、打粑粑、推湯圓、拍醪糟、熬飴糖、磨豆腐、做香燭、炒瓜子、排節目等過年的準備活動;過年指從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神始到翌年農曆正月十五結束期間,一系列的謝神祈年、祭天祭祖、守歲拜年、串親宴飲、玩燈觀燈活動;送年專指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這天不僅是元宵節,也是整個年節的最後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室外,各種娛樂活動集中上演,度過年節最熱鬧的一天,過了這天,一切都恢復平時的樣子,故稱送年。

隨著時代進步,科學知識的普及,經濟水平提高,各種現代文化的衝擊,傳統年俗除了除夕團年尚還隆重,其他都被人們淡化,我們只能通過文字回放,來感受傳統年俗那些精彩紛呈的形式與內容了。

臘月二十三

打揚塵

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家裡的衛生,稱為打揚塵。傳說揚塵惹火,蜘蛛絲網禍,將打掃出來的揚塵等垃圾拌以五穀和茶鹽,並點燃香紙,沿大路邊丟棄,以示送走火星,免遭災難。還傳說這樣做了,田裡不長土蠶。這天打揚塵越早越好,認為「打得早,春來早,福星多,災星少」。

祭灶神

晚上,要用被稱為「刀頭」的煮熟的大塊肉、糕點、飴糖祭祀灶神,在灶前設置灶神牌位,上寫「灶王府君神位」或「東廚司命神位」,兩邊貼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給灶神牌位上粘點飴糖,意在封住灶神的嘴,讓他上天向玉皇大帝說人間衛生、愛惜糧食、無惡習一類的好話,玉皇大帝便降旨保佑人間平安。等到臘月三十(年小二十九)夜,再點燭、供香、燒紙接灶神回家過年,希望灶神為來年賜福。有些地方由婦女沐浴後點「鍋燈」送灶神。在鍋中倒扣一隻碗,碗底上放一盞燈具,用菜油與燈草點燃,另用一個木盆扣一掛鞭炮鳴放,送灶神上天休息和向玉帝言好話。「鍋燈」通宵不熄,一直點到來年正月十五晚上,再用同樣的禮儀接灶神下凡,點「鍋燈」才結束。

嫁老鼠

在農村,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不準推磨、舂碓。傳說這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把屋裡搞得轟隆隆響,驚擾了老鼠辦喜事,會招來鼠害。有的地方以點「鍋燈」的儀式嫁老鼠,「鍋燈」點燃后,二人抬一簸箕,邊拍邊從堂屋裡走出來,口裡念著:「拍簸箕,拍簸箕,老鼠子下兒不成器。下個一,死個一,下個七,死個七。拍簸箕,拍簸箕,我今嫁你他方去,近百里,遠千里,拖垮你的三層皮。」一直拍到屋場外,表示已將老鼠趕出門,嫁走他方。

臘月二十四

過小年

臘月二十四,一切農活、工務、雇傭關係停止或終止,稱「長工短工,二十四日滿工」。家有雇傭關係的,要準備一桌飯菜,宴請僱工。受雇的人既喜又憂,喜的是辛苦了一年半載,好不容易熬到過年,等主家在團年後結清工錢,就能回家團聚了。有的主人還會把受雇的人請到上席就坐,說感謝的話。憂的是怕主人家辭退自己,來年又要再找人家做工,因此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吃這餐飯。家中未請僱工的人家,這天也要準備簡單的酒肴,全家聚餐。這些統稱「過小年」。

臘月三十

祭神祀祖

大多數地方,年三十一大早就要打掃堂屋裡的神龕,給家神菩薩披紅,再用托盤或篩子托出煮熟的豬頭、豬尾、禮酒,依次供在神龕、土地廟、泰山廟、水井前祭祀。有些地方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捉一隻公雞到土地廟去殺,燒香燭,燃紙錢,把雞血澆在土地神像上,貼上雞毛,求神保佑家禽來年不受野獸侵犯。

晚上,由當家主人洗臉「燃九屏」祭祀群神群仙。在堂屋中間的八仙桌上放一九格組成的木製「九屏」,「九」是多的意思,代表所有神靈都在此受祭。在屏前燃四支蠟燭、三炷香,擊磬、奠酒、叩頭禮拜。洗一次臉祭一堂神,先祭家神,求保佑一家人的福祿。再祭壇神,祭奠為神的祖先。當祭「牛馬二王」時,將寫有「六畜興旺」、「姜太公在此」的字條貼在豬牛圈上。祭祀群神之後,用一隻斗裝滿糧食,在上面放一桿秤、一把算盤、一根絲帕,供上水果和糍粑,放在屋內的桌上,然後點燃香燭,祈求五穀神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在屋內各用具和門上貼上紙錢,稱「貼旮旯錢」。

吃團年飯

祭神祀祖后,在堂屋設宴吃團年飯。團年飯是一年間最豐盛的一餐飯,傾家中所有,一樣做一點,豬身上從頭到腳、五臟雜碎都要入席,所謂「有頭有尾,有蹄有腿」。年肉是不可少的,將幾兩重的臘肉塊從中划幾刀,與糯小米一起蒸熟,這是討來年有肉有飯的兆頭。團年飯桌上必須有青菜、白菜、芹菜等蔬菜,為的是老人給小輩夾菜時的封贈:「吃了青菜,待人親親熱熱;吃了白菜,做人清清白白;吃了芹菜,做人勤勤快快。」最後一道菜上魚,寓意年年有餘。

吃團年飯前要先「叫飯」,即請已故的長輩入席團年,請幾位放幾副碗筷酒杯,先酌酒,將各種菜肴往碗里夾一點,稍後將酒潑到地上,再盛飯,稍後將飯菜倒走,再將茶倒在地上。有的地方要在團年飯桌上舉行敬祖儀式,先取一些飯菜端上桌祭祀祖先,桌上供有「寄」給祖先的「包袱」(又叫封包,將紙錢用皮紙包好成封,寫上祖先的名號)。桌下還供有一封「寄」給孤魂野鬼的「包袱」,上寫「地盤業主,古老前人」字樣。行「三拜九叩」大禮,把桌上的飯菜各取一點連同「包袱」送到屋外焚燒。

叫飯敬祖儀式結束,開始燃放鞭炮,為了吉慶,也是「打響動」,宣布團年了。鞭炮聲中,全家人入席吃團年飯。吃團年飯有關門與開門兩種習俗,關門是認為團年是一家人一年中最神聖的事情,不得受外界打擾;開門則認為祖先生存困難,吃團年飯時常遇到討要租谷的上門或有土匪打劫(一說有外族入侵),開著門好觀察動靜,便於採取應對措施。

平時小孩剩飯大人會指責,吃團年飯時剩飯大人則高興,是有吃有剩的好兆頭。吃團年飯不準泡湯,認為這樣來年雨水多,對莊稼不利。另外,吃團年飯忌家人缺席和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年。

給壓歲錢

吃過團年飯,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壓歲錢又稱壓勝錢,最初是用銅鑄造成錢幣狀的玩賞物,民間認為有避邪功能,兩面鑄有「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語和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圖案。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怪,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后,會發高燒說胡話,退燒后變得痴獃瘋傻。人們怕祟來害孩子,整夜點燈燒火不睡,稱之「守祟」。據說有一戶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小孩,小孩用紅紙包銅錢玩,包了拆,拆了包,睡下后,包著的銅錢就放在枕頭下面。半夜裡,祟來了,正要用手摸孩子的腦門,枕頭下突然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祟再不敢來侵擾了。以後人們就把這種錢叫「壓祟錢」,久而久之,就演變為「壓歲錢」了。

給果樹喂飯

農村人家吃罷團年飯後,要給果樹喂年飯或給果樹下「定錢」。喂年飯,由兩個小孩端著飯菜,拿著砍刀,用刀在樹榦上砍一道口子,往裡塞一些飯菜。兩人一個在樹前,一個在樹后,一個問:「你結不結?」另一個答:「肯結。」再問:「掉不掉?」再答:「不掉。」又問:「甜不甜?」答:「清甜。」直到給每一棵果樹喂完年飯才回家。下定錢,兩個大人拿著斧頭和紙錢來到果樹下,一人用斧頭敲樹榦,問:「今年你結不結果?」另一個答:「結果。」一個問:「結的果子大不大?」另一個答:「大得很。」又問:「掉不掉果?」答:「不掉果。」問完一棵,將紙錢貼在樹榦上,直到把自家果樹問完才結束。

烤火守歲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三十天,家家戶戶都要在火坑燒大火。農村各戶將早已準備好的大樹蔸放到火坑燒燃,這個樹蔸叫「火主」,火主大,預示來年餵豬長得大,家運紅火。晚上,全家人圍著火取暖,敘舊話新,直至初一清晨「出天行」前,稱為守歲。守歲時,全家老少依次洗澡換衣。即便不洗澡,也要把一對膝蓋洗一下,預示來年有「口福」。

趕年、苗年、重年

恩施是多民族地區,過去各民族年俗有不同之處,拿團年來說,漢族臘月三十(月小臘月二十九)團年,叫過正年。土家族則過趕年,在漢族人團年前一天吃團年飯。苗族人過苗年,即過三個年,臘月三十過「送年」,正月逢「午」日過祭年,初七過「人年」。侗族人過重年,除夕天吃兩餐團年飯,第一餐只吃光飯或青菜稀飯,第二餐吃「合米飯」(各種糧食合煮)或豐盛的酒肉飯。現在除部分土家族人仍舊過趕年,苗年與重年大多不興了,與漢族一樣過年。

正月初一

出天行

正月初一凌晨出天行,有的地方由當家人一邊打開大門一邊念祝福語:「財門大大開,元寶滾進來;滾進不滾出,滾滿一堂屋。」同時迎接財神菩薩回到原位,點香焚紙,敲磬鳴鐘,敬祀天地、吉神、祖宗,鳴放鞭炮和「三眼銃」。此時,千家萬戶鞭炮聲響,將新春第一天推向火熱的高潮。有的地方則在門外設供桌,上供品,左右燃起火把,以示興旺紅火。由家長燒香叩頭,燃放鞭炮,敬祀吉神,同時抱一捆木柴進屋,口裡念:「財門大大開,金銀滾進來……騾馬喂得噓噓神,雞子長得像草墩,鴨子長得歪歪神,全家四季享太平。」人們以這種方式寄託新一年招財進寶、脫貧致富的希望。

出完天行,關上大門,長輩坐在堂屋上方,晚輩一一作揖、叩頭、拜年。此後,家庭主婦要去挑水,稱挑銀水。這天,各家各戶都不出門。「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初三初四拜丈人。」

正月初二

敬財神

傳說正月初二是財神菩薩的生日,這天第一要事就是敬財神,求得大吉大利,「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帛」。有人上門送紙印的財神或泥塑、木雕的財神像時討取賞賜,要以錢物好好「打發」,以示吉利。財神有文財神、武財神和關聖帝君。文財神又叫「增福財神」、「財帛星君」,傳說他是《封神演義》里的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頭戴纓盔,身穿鎧甲,手持竹節鋼鞭,他在《封神演義》中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因是四位專司金銀財寶的神仙的總領班,故又合稱為「五路財神」。明末清初,人們又抬出關公做財神。傳說關公生前長於數算,又因他講信用、重義氣,為商家所崇祀。這天除了在家裡敬祀財神,還要到關帝廟上香。

正月初五

破忌開市

這天被稱為破五日。漢族正月初五之前有不少禁忌習俗,如婦女不能用針,稱「忌針日」。這些被禁的活動,都得在「破五」解除后才能正常進行。這天,婦女不得出門,又傳說是大米的生日,不得以生米為炊,而吃現飯(頭一天未吃完的剩飯)。同時祭五穀神。又因這天是「牛日」,農村不動土,以討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彩頭。城裡的商人這天開門營業,因此這天又被稱為開市日。

正月初九

過上九日

正月初九,稱上九日。古人認為九在數目中表示數最多、最大,因此為上。又稱這天是「天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須隆重慶祝。九與酒諧音,九不能離酒,各家各戶都準備豐盛的酒宴,盡興喝個愉快,給玉皇大帝祝壽。舊時的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樹下(最好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須歡樂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玉帝就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人們還認為上九日辦事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有「七不出,八不歸,上九辦事一大堆」的說法。是說初七不要出門做生意或辦事情,不要在初八回家。

年節間的娛樂玩燈,也從這天開始,故有「初九出燈,十五收燈」之說。

正月十五

張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民諺:「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意即年三十火要燒得旺,正月十五元宵節的花燈要精彩,因此元宵節又叫燈節。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懸挂花燈,即謂張燈。燈在新年裡帶給人們一個新的希望——「添丁」。民間自古有人生一盞燈的說法,燈多寓意「人丁興旺」。一些大戶人家要扎一些花燈懸挂,主要有麒麟送子燈和榴開見子燈,燈的顏色多是紫色,「紫」與「子」同音,所以又叫「子燈」,象徵「添丁」。

亦有「偷燈」和「請燈」的習俗,婦人多年不育的人家,十五晚上到廟裡去「偷」一盞紅燈,掛在床帳之前,並宴請賓客。如果因此而添丁,再請鑼鼓班子熱熱鬧鬧把燈送回廟裡去。一些寺廟專門扎一些花燈懸挂,燈上寫有吉祥的名目,按等級規定了價格,請燈人選中哪盞燈,只要寫上「某宅敬請」的紙條貼在燈上,廟祝即會敲鑼打鼓將燈送到請燈的人家去,據說請燈的人家這年便可以添丁。

與張燈同時進行的是「點燈」與「燃路燭」。把點燃的蠟燭插在灶台、磨盤、碓旁、牛欄、豬圈、雞籠、大門、土地廟、菜園、水井等地方。大門口順路的兩邊也依次插燭,稱「放路燭」。這是古人祭星遺風。

玩燈

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統稱「玩燈」。城鎮「玩燈」以玩龍、玩獅子、划採蓮船、打蓮湘、打耍耍為主。受佛教思想影響,龍的節數玩單不玩雙,一般玩十三到十五節。節數越多越難玩,沒有高超的技藝玩不轉。舊時玩龍的場面驚心動魄,玩手們一律著短褲打赤膊,玩時要受到土製煙花噴射的考驗,因為煙花中除火藥外,還夾著搗碎的銅錢或鍋鐵,龍玩得不快不圓,身體就會被火藥燒紅的銅錢或鍋鐵燙傷。玩獅子最精彩的是玩高台,即在幾張摞起的桌子上玩。本事大的可以玩到十幾張桌子。玩龍、玩獅子是勇武的象徵,玩手們也因為勇敢剽悍受人尊重,特別受到女人的青睞。划干龍船,幾個人打鑼鼓家什,一個人拿裝飾后的手杖代替船划子,在農戶門前邊划邊唱,說一些稱道主家的話,預祝來年吉祥。靈活機動,頗受歡迎。

祭廁神

晚上,在茅房祭拜廁神,有的人家還要舉行乩卜儀式,叫請紫姑。紫姑又稱子姑、坑三姑娘,是中國神話中的廁所神。傳說紫姑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壽陽刺史李景納為妾,因遭嫉於正月十五夜被暗殺於廁所中。玉帝憐憫,命為廁神。民間每於元宵在廁所中祀之,並迎以扶乩。

趕毛狗

農村正月十五要趕毛狗子精。毛狗子是狐狸的俗稱,人們認為它有三大壞處:一是喜歡偷雞吃,雞即「吉」,破人吉祥;二是「精人」,即成精後會勾引男人,直到把人「精」死;三是替鬼做幫凶,為鬼充當坐騎。用竹筒做成火把或用木梓油做成蠟燭備用,砍樹枝搭棚子,放入草扎的毛狗子像,堆放未破節的竹筒和火炮樹葉(女貞樹葉,見火發出爆裂之聲)。正月十五擦黑,在屋邊及路邊插上點燃的火把、蠟燭,然後燒燃毛狗子棚,一邊打著「哦嗬」,一邊高喊「趕毛狗子喲!」此時漫山遍野火光衝天,大人細娃男人女人的叫喊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趕毛狗」也謂「炸虼蚤」(跳蚤),燒草棚子時,有的人則喊「炸死你!炸死你!」有的地方稱「趕毛狗」為「趕毛九」,一邊燒草棚,一邊唱咒歌。稱「趕毛狗」為「趕毛九」,是因為「正月十五,將到出九」,出九后,天氣變暖,毛狗的皮就不值錢了。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年一度的過大年就結束了,但人們留念這種團聚、休閑、溫馨、熱鬧的日子,故有民諺「緊不過於錢,長不過於路,短不過於年」之說。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