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丨傻瓜的瓜到底是什麼瓜?

作者:許暉

「傻」是宋代才出現的後起字,將「傻」字置於「瓜」的前面,也一定是宋代之後才出現的稱謂。事實也正是如此,元代無名氏所作元曲《十探子大鬧延安府》,「傻瓜」一詞凡兩見:「他扣廳打我一頓,想起來都是傻瓜。」「俺兩個是元帥府里勾軍的,一個是喬搗碓,一個是任傻瓜。」

但是,「傻瓜」的「瓜」到底是什麼瓜?為什麼可以用作罵人話呢?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疑問。

(《左傳·襄公十四年》)

原來,「傻瓜」的「瓜」是指瓜州。《左傳》中「瓜州」的地名出現過兩次,一次是《襄公十四年》,晉國將要逮捕姜戎氏的首領駒支,晉國國卿范宣子譴責說:「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

Advertisements

這段話牽涉到姜戎氏的遷徙史。姜戎氏乃是西戎的一支,原居於瓜州,姜戎氏之祖吾離遭到秦國的迫逐,被迫離開瓜州,「被苫(shān)蓋」,披著茅草編成的遮蔽物,「蒙荊棘」,一路艱難地來到晉國,晉惠公將本來就不豐厚的南部土地分給了姜戎氏,作為棲身之所。「腆(tiǎn)」是豐厚的意思。

另外一次是《昭公九年》,周、晉爭地,晉國大夫率領陰戎前來攻伐。陰戎也是西戎的一支,與姜戎氏同宗不同姓,姜戎姓姜,陰戎姓允,一起遷徙到了晉國。周天子派大臣指責晉國大夫說:「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逼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周天子指責晉惠公將陰戎「誘以來」,誘騙到晉國居住,因此才成為晉國的爪牙。

Advertisements

(《漢書·地理志·敦煌郡》)

那麼,「瓜州」到底在哪裡?《漢書·地理志》「敦煌郡」註解說:「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杜林是東漢大儒,曾經客居河西,即甘肅、青海一帶黃河以西的地區,因此熟知當地風物。顏師古的註解則很奇特:「其地今猶出大瓜,長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顏師古是極力形容瓜州出產的美瓜之大,老狐狸鑽進瓜中,竟然都看不到頭和尾巴。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史林雜識》一書中則認為瓜州在今秦嶺高峰之南北兩坡。不管是敦煌之瓜州還是秦嶺之瓜州,總之是姜戎氏和陰戎的故地,被秦國迫逐而遷徙到了晉國南部生存。

(顧頡剛先生)

顧頡剛先生還記載了自己的兩則親身經歷:「一九四八年,予在皋蘭,九月五日游於西北師範學院,與其教授林冠一同志談。師範學院由陝西城固遷來,冠一居城固久,為言洋縣之北,秦嶺之中,有民一族,號曰『瓜子』。其人甚誠愨,山居艱於自給,多出外賣其身,作耕種、推磨諸事,極苦不辭。每有勞役,雖胼胝困頓,而操作終不輟。以其愨也,人謬謚之曰『傻瓜』,而『瓜子』之族號反隱。其人之所以『傻』者,大漢族主義壓迫下之結果也。」

愨(què),厚道、樸實;胼胝(piánzhī),手掌、腳底因長期勞動而生的繭子,比喻勞苦。

(清代香樟木雕鎏金瓜紋花板)

顧頡剛先生又記:「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得西北農學院辛樹幟院長來函,云:『今日偶閱吾校森林系學生上期畢業論文,得任世周同志《秦嶺北坡林區社會調查報告》,謂北坡地勢陡峻,人煙稀少。調查所及,當寶雞之西,天水之東,麥積山之南,至朱家后川、紅岩子二村,見有瓜子。其人行動遲鈍,體小,口大,舌圓,常露笑靨而少言語,發音異常人。朱家后川人口二百六十,瓜子二十,佔百分之八點五;紅岩子人口一千二百十九,瓜子二百二十六,佔百分之二十強。聞山中瓜子數尚不少也。』」

顧頡剛先生只記載了這兩則見聞,但卻沒有分析「瓜子」作為族名的由來。姜戎氏和陰戎自瓜州遷來,《詩經·大雅·綿》中有「綿綿瓜瓞」的詩句,大者稱「瓜」,小者稱「瓞(dié)」,「綿綿瓜瓞」因此比喻子孫繁衍,相繼不絕。「瓜子」可以理解為從瓜州遷出的後代。還有一種可能:「子」指爵位。古時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夷狄之國的國君只能封為「子」,比如楚國國君稱「楚子」。姜戎氏和陰戎遷徙到晉國之後,很有可能被封為「子」,故稱「瓜子」。這種解釋僅僅是猜測,因為並沒有相關史料支持。

秦嶺(網路圖片)

清人黎士宏所著《仁恕堂筆記》載:「甘州人謂……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謂。後讀《唐書》,賀知章有子,請名於上,上曰:『可名為孚。』知章久乃悟上謔之曰以不慧,故破『孚』字為瓜子也。則是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

甘州即今甘肅省張掖市一帶。至今甘肅、四川兩省還把不聰明的人、愚蠢的人稱為「瓜子」、「瓜娃子」。顧頡剛先生總結說:「知『瓜子』一名,自秦嶺而南傳至四川,自秦嶺而北傳至甘肅。若今華北平原,譏人之愚,惟有連繫形容詞之『傻瓜』,不聞有言『瓜子』者。此對於少數民族侮辱性之言辭,所急應予以糾正者也。」

這就是「傻瓜」這句罵人話的由來。即使從元代算起來,也已經流傳了將近一千年。

(本文選自許暉所著《古人原來是這樣說話的!》,青島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蘭闍」是青島出版集團旗下人文藝術圖書品牌,致力於創造一種融合當代感與現代意味的圖書美學,尋求知識與藝術的相互滋養;關注經典文化、民間藝術、影像語言,關注傳統的當代表達和學術的大眾傳播。所有文字、圖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更多內容請關注蘭闍微信公眾號:qdlanshe(蘭闍)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