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曼施坦因

在將星璀璨的二戰,最傑出的戰略家就是曼施泰因,曼施坦因是軍人中罕見的全才。從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進行了15個月的艱苦作戰,他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從頓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亞,仍能保持比較完整的戰鬥力,的確是一個奇迹,所以在德國所有的高級將領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戰指揮官,但是這個「最有成就」不能理解為唯一,因為他與古德里安,霍斯,李萊斯相比,大概處於同一個檔次。善於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強調速戰速決,出奇制勝。美國人認為:曼施坦因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優秀的野戰部隊司令。

他是一流的參謀長兼一流的軍事指揮官,對西歐的戰略是他制定的被希特勒採用了,但是後期的對蘇作戰戰略沒有被採用是德國最大的遺憾 , 如果有人看過他的自傳就會明白其戰略 ,,反對希特勒的以佔領地盤和資源為目的的作戰,他認為德國無力打消耗戰所以德國不應該最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和死守打陣地戰,而應該集中兵力採取大迂迴,大機動爭取主動的方法以大量消滅有生力量為作戰的主要任務。

Advertisements

希特勒不敢軍事冒險,曼斯泰因多次指出,希特勒在軍事上比較保守,不敢冒險,由此指揮導致德軍錯失了很多機會,甚至是德軍最終失敗的組成原因,威望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軍事失利對其威望的削弱無疑是巨大的;所以,希特勒必須萬分謹慎。

德軍的敵人無論是西方還是蘇俄,在數量上都佔有很大的優勢;而德軍的優勢在於軍隊素質高,指揮靈活,機動性強。在這樣的態勢下,要取得勝利就必須要大膽靈活作戰,要打運動戰而不是陣地戰。為此就要不惜冒一些暴露側翼、孤軍深入的風險,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再憑藉德軍高素質,快速大量的殲滅敵人;而在防守中也要敢於放棄,通過大量的內線機動來調動敵人、保全自己,看準時機集中兵力、斷敵後路,圍而殲之。

Advertisements

簡單的說,就是憑藉德國部隊的高素質,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通過大膽巧妙高度機動和靈活的運動戰,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希特勒,卻過分謹慎,胃口大,吃進去就不肯吐出來,最後居然還下了「不許退後一步」的命令,實際是困住了德軍的手腳,逼德軍在數量劣勢的情況下,打拚消耗的陣地戰。這樣以一國之力和東西方巨頭硬拼,又怎能不敗。

丘吉爾堅持和德國戰鬥到底,丘吉爾的觀點是不合時代的「大陸平衡主義」產物——就是幾百年來,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一家獨大的國家,對拿破崙是這樣,對希特勒也如是;另外,還帶有一些追求戰鬥榮譽的意氣用事。因為,當時對歐洲來講最大的威脅是蘇俄,而唯一能夠遏制蘇俄誇張的是德國,爆發衝突只是時間問題。如果,英國和德國媾和,英國並無什麼實際損失,日不落帝國的根基是海外無數的殖民據點。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德國不可能再取得對蘇作戰的勝利,最好的結果是不勝不敗,主張彈性防禦,主動放棄一些地方,以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為目的,用慘重的損失逼斯大林與德國議合,這是當時德國唯一可走的路。

斯大林格勒戰役被圍的部隊是德軍第6集團軍,實際上雖然戰役結果是6集團軍全軍覆沒,然而實際上除了對風險極大的後期冒險突圍遲疑外,整個集團軍幾乎沒有過失。這場戰役實際上是德軍統帥部指揮的重大失誤,另外,第6集團被圍前隸屬的B集團軍群司令部也負有責任。首先,德軍統帥部犯的大錯便是「囤兵于堅城之下」,不顧第6集團軍實際已向東成為突出部的態勢,命令整個集團軍放棄機動投入對斯大林格勒的攻堅中,完全是給蘇俄送上了一道菜;其次,6集團軍兩翼都只有雜牌部隊掩護,而蘇俄正不斷向它的正面和兩翼集中兵力。

於是,造成了兩翼被突破,然後被90個兵團(師、旅)的絕對優勢敵人合圍。這樣的結果,完全不是第6集團軍能夠左右的,可以說它被包圍的很無辜。當然,20萬的德軍集團軍其突防能力是相當客觀的,如果在包圍后立即突圍是完全可以成功撤退的,但是很不幸突圍被希特勒否決,命令集團軍堅守待援;但是,對於堅守所必須給養的空中輸送,德軍統帥部卻遠沒有兌現。也就是說,困住了第6集團軍的手腳讓它堅守,卻又不能提供給它堅守的必要物質條件。

之後,在突圍無望,被殲滅已成定居的情況下,第6集團軍依然堅持作戰了近一個月,成功吸引了蘇俄90兵團(師或旅)以上的兵力,為德軍重新穩定南俄局勢贏得了時間。所以,對第6集團軍實在不可指責,給保盧斯的元帥軍銜,估計也是希特想在他被俘虜前給他一些安慰。

在第6集團軍被圍不久,曼斯坦因出任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下轄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些零散部隊以及軸心國聯軍部隊。擺在他面前的任務,首先當然是要救出被圍的第6集團軍,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穩定俄南的局勢,避免A集團軍群也給包了餃子。

當時的情況是,蘇俄在斯大林格勒周邊集結了大約250多兵團(師或者旅),他們的正面就是德A、B兩個集團軍群的空隙,也就是德國頓河集團軍群的負責區域。而曼斯坦因手裡最強的兵力就是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分還在A集團軍群作戰,另有一部也在頓河東被擊潰,剩下的就是57裝甲軍比較有實力。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蘇俄全力向西南突擊,突破頓河集團軍群的防線,將整個頓河集團軍和A集團軍群全部包了餃子是完全有可能。

所以,當時的形式可以說是千鈞一髮。對曼斯坦因來說,不僅要救第6集團軍,更要靠救出來的第6集團軍來穩定他的整個防線。但是,從他手上掌握的力量和當面的蘇軍相差太過懸殊,而希特勒又不肯放棄一些次要目標,從A集團群調撥部隊給他。既要他去救火,又不給他水槍,確實是比較鬱悶的,所以在回憶錄中有幾處他提到了想要辭職,不過,作為軍人強烈的責任感還是讓他留了下來。並且,使用手上非常有限的資源,發動解救行動,甚至在1942年12月19日解圍的第57裝甲軍一度攻至距斯大林格勒包圍圈約50公里的地方;這個時候,如果第6集團軍配合向西南突圍,雖然被圍已經消耗了它太多的實力,但以20萬人的軍力,突破50公里應該是有希望。

但是,希特勒仍命令堅持堅守斯大林格勒,他只希望解圍部隊打通與第6集團軍的運輸通道,打破被合圍的局面。而以一個裝甲軍的實力,能夠臨時打開這個一個通道已經非常僥倖了,在側翼沒有有效掩護的情況下,自己不在被合圍就不錯了,還想長期保持著?

而保盧斯一方面由於集團軍群司令的命令和希特勒的命令相左而無可是從;另一方面,感覺讓自己的部隊離開堅固掩體,在沒有掩護的情況下,暴露在草原的風險太大。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堅守,這樣曼斯坦因前方百計制定的解圍最終功虧一簣。可能希特勒和保盧斯還是對空軍的補給抱有過大的希望,因為畢竟「帝國元帥」親口保證過,結果沒想到戈林的保證只是一句空話。

錯過了最後突圍的機會,第6集團軍剩下的時間就是等著最後的覆滅;當然,正如前面所講為了穩定俄南戰局,他們還必須戰鬥儘管條件非常惡劣。不夠,從曼斯坦因的描述看,德軍確實是令人敬佩的。在最後的階段,仍有許多第6集團軍休假的人員強烈要求把他們空運回包圍圈,他們要和自己的袍澤一起戰鬥,他們應該清楚去了意味著什麼,即使沒有陣亡,等待他們的戰俘生涯也是相當恐怖的,91000名戰俘最後只有5000人活著回到德國。其中,包括比洛、俾斯麥這樣的貴族子弟。而曼斯坦因居然也批准讓他們回去,說明當時第6集團軍的垂死抵抗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6集團軍覆滅后,鑒於急劇惡化的形式,希特勒被迫同意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撤出。確實能體會到曼斯坦因的憤怒與無奈,假使3個月前希特勒能夠允許放棄部分高加索地區,調撥A集團軍群的部隊供曼斯坦因解救第6集團軍,那麼無論是打通通道讓第6集團軍固守,還是完整的將它救出都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如果,能夠放棄高加索大部,調A集團軍群北上,在曼斯坦因高超的指揮下,說不定還能重創或圍殲蘇俄投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250個兵團……現在到好,第6集團軍被圍殲,頓河區域受不住了,高加索也只能吐出來。估計曼斯坦因會認為蘇俄最大的盟友是希特勒。

曼斯坦因戰略戰術都很厲害,曼斯坦因對希特勒的抱怨是從貫穿全書的,尤其是當他接任集團軍群司令后,換句話說就是當希特勒成為他的直接主管后,幾乎每一頁都能找到他對希特勒的抱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原名叫《失去的勝利》,在以往的認識中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的國力和地理位置,也就是說德國的戰敗被一些腦子簡單的人認為應該是必然——那隻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然而曼施坦因回憶錄完全看不到對戰爭本身的反省,反而處處可以看到他為戰爭本可獲勝的證明,也處處看到他對導致最終「失去勝利」原因的怒火,而那個導致德國在東線戰敗的真正原因正是他們的上級——希特勒。

曼帥指出的希特勒對軍事的不良影響,這裡全面歸納。這裡歸納總結一下:1)不能對下屬充分授權,希特勒直接干預軍事指揮,最細甚至到營級部隊的調動,將德國軍隊束手束腳,將德國軍人的機動靈活喪失,曼施坦因直言:「這是在胡鬧」;2)軍事上短視,只有短期命令,沒有長期戰略指導;3)在指導戰爭時過份強調政治、經濟因素,計較於一城一地的得失;4)目標太多,並且不知道取捨;5)軍事思想保守,不敢冒險;6)過份看重技術、新型武器的作用;7)太過於相信意志的力量;8)言而無信,對於承諾的事情經常反悔;9)對自己不願應對的事情,盡量拖延,每次都要火燒眉毛了被迫接受正確的方案……總之,書中所有的失敗幾乎全都可以避免的,如果希特勒不犯錯的話,如果希特勒當時下放更多指揮權力給東方戰場上的前線指揮官,並給與充分授權的話。德國軍隊是絕對有信心打得斯大林跪地求饒。

曼施坦因,1個月打敗法國的經典戰術創造人;單憑11集團軍就能攻下克里木;1942底那麼危機的形式下可以穩定局勢,最後通過那麼丁點兵力赫爾科夫反擊就能重新獲得戰局的主動權;戰後,德軍將領反省中一致認為的最強指揮官;甚至,1942年底第6集團軍被圍后還能那麼鬥志昂揚,軍中流傳著一個關於曼施坦因的謠言,曼斯坦因說:「堅持住,我會把你們救出去!」……從歷史上看,單純憑軍事力量突破國力取得巨大勝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蒙古滅宋、滿清入關、明朝北部邊疆少數民族大敗明軍、朝鮮戰爭中朝與美韓打成平手、越南戰爭北越逼退美軍等等、、、其實就是軍事戰爭對抗取得的勝利。這也就難怪書中他對錯失良機的懊惱,以及對德軍優秀素質的讚美。也許在他看來,希特勒只要給於更多前線指揮官以信任,加以德國軍人優秀品質,還是有機會重新獲得勝利的。因為,他們擁有獲勝的能力,這次的失敗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從希特勒對軍隊的態度看,他對他的將軍們是非常不信任的。正式這種強烈的不信任,才導致了他以一個步兵下士的業餘知識,強攬國防軍總司令這份非常專業的工作。對軍事將領的猜疑,強烈的干預軍務,對屬下將帥束手束腳,堅持一戰時的陣地壕溝戰,,,第三帝國不失敗也難。

但是,為什麼希特勒不信任他的將軍們呢?僅僅解釋為他的個人心理問題?德軍是德國國防軍,忠於的是德國,只是因為希特勒是德國元首才忠於希特勒。後來德國720事件國防軍集體反抗希特勒就是明證。從某種層面上講,納粹黨和德國國防軍是一種合作關係,因為希特勒和納粹黨贏得了德國民眾,國防軍才服從希特勒的指揮,所以,納粹才會成立自己的黨衛軍,實際上說明納粹對國防軍的控制是比較弱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當然只能牢牢的抓住指揮權不放了。

另外就是的德國傳統普魯士軍官團文化,這種貴族文化有它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軍官們對納粹的那一套草根階層的產生的思想理論並不感冒,甚至是嘲笑的。這在曼斯坦因的書中多次可以看到。軍官中偶爾有一些人加入納粹,或者接受希特勒安排的黨的助理,會遭到鄙視。這種普魯士軍官團習性,又怎麼能夠獲得「黨」和一戰下士希特勒的信任呢?

曼斯泰因的戰略思想,不是說具體的一個戰役計劃,而是不計一城一地得失,充分通過運動戰大量殲滅蘇軍有生力量的戰略指導。和蘇俄是向俄南進兵還是首先解圍列寧格勒無關。至於兵力,1942年11月的時候如果希特勒同意A集團軍放棄高加索回援頓河集團軍群,以其47萬的兵力外加救出第6集團軍的20萬人,完全有能力實施曼斯坦因在那裡殲滅蘇軍主力的意圖。

德國無論從國家利益還是民族感情,但澤走廊都必須要奪回來,其實就像中國大陸今天對台灣一樣的想法。當時,英、法應該對此也有了解的,所以雖然迫於輿情他們向德國宣戰,但是卻沒有實際行動;他們是希望德國佔領波蘭后直接和蘇聯對打的。但是,從德國來講,可能最好的打算是只是奪回但澤走廊,把波蘭打趴下后,再把波蘭扶起來和西方媾和;而蘇聯對波蘭的入侵卻徹底毀掉了這個可能。

曼斯坦因的方針正式不要計較地域的得失,通過廣闊的戰場充分的和蘇軍打運動戰,目標是消滅蘇軍的有生力量而不是盡量多的佔地方。戰爭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來促成勝利。至於資源問題,1944年是德軍裝備產量最大的一年,當時德軍已經退守了烏克蘭以西,這說明從斯大林格勒到當時德軍退守展現那麼廣闊範圍的丟失后,資源上德國還是可以支撐的。換句話說,那麼廣闊地段是可以進行機動作戰戰場的。而實際,曼斯坦因的計劃就是通過主動放棄南部,並向西撤退,誘使蘇俄投入主力全力向西,然後斷其歸路,將其壓縮到黑海、亞述海邊進而殲滅。他有極強的戰役嗅覺,說他是德國最強的戰地指揮官也不過分.無論是決勝西線的曼斯坦因計劃、以10萬人馬全殲30萬紅軍的隼計劃,還是經典的哈爾科夫大反擊,無一不是經典。另外,對於希特勒力排眾議啟用他的計劃,他的回憶錄中有詳細的描述。甚至,在他後來和希特勒的爭論中,對於希特勒敏銳的軍事嗅覺,超人的記憶力,甚至包括希特勒人性化的一面。他都有正面記述的。

李德·哈特認為曼施坦因精通「間接路線」之精義,而這也正是歷史的教訓。同時,只有採取期待最低的路線始能產生奇襲效果。這也正是古今名將成功的秘訣。 直到1941年曼斯坦因的指揮天才始有發揮的機會。克里米亞作戰就其個人而言,固然是其事業的最高峰,但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那只是一個次要的作戰,並無太大的意義。儘管如此,又至少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他所指揮的是一支由附庸國兵力所組成的雜牌部隊(只有少量德軍為核心),其數量和裝備也不佔優勢,而仍能獲得全勝;(二)他也像隆美爾最初在北非一樣,享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在當時那段有限時間內未受希特勒的干涉。

從戰爭研究的觀點來看,最足以顯示其將道者為南俄冬季戰役(1942-1943)。我們可以把李德·哈特的評論直接引述如下:

「保盧斯投降后,在俄軍前進的壓迫之下,德軍南部戰線發生廣泛的崩潰。但曼斯坦因救了這個局面,並奪回哈爾科夫,使俄軍倉皇敗退。這次反擊是其一生中最精彩的作戰表演,在全部軍事史中也算是第一流傑作。只要軍事學研究還繼續存在,則基於教育價值,其對作戰的詳細記錄也就永遠值得加以研究。」

概括地說,曼斯坦因是代表普魯士參謀本部的正統普魯士軍官,也可以算是老毛奇,史里芬的隔代傳人。他是理想中的參謀總長人選,獨當一面,指揮大兵團作戰,這對於他而言,甚至於可說是大材小用。 看一下哈爾科夫的逆襲就知道曼施坦因的才華了。

李德哈特才會說:古德里安在我們這個時代中是一個具有極重大影響的人物。沒有他,也許希特勒在剛剛發動戰爭的時候,就可能早已失敗了。因為在1930—1940年之間,一般說來,德國的力量是並不足以擊敗任何強國的。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勝利,其惟一的原因就是裝甲兵的力量,這個力量是古德里安一手建立和訓練成功的,而且在戰爭中,他不顧希特勒個人的疑懼,獨立大膽地去領導裝甲兵作戰,所以才終於獲得了空前的大勝。

古德里安的色當突破戰,和他那直趨海岸地區的迅雷追擊,事實上就完全決定了法蘭西戰役的命運。 一年以後,他在東線戰場上所領導的追擊幾乎又促成了蘇聯陸軍的總崩潰,但是這一次又由於上級的遲疑延誤戰機,以至於寒冬到了而仍沒有把敵人解決,所以坐令蘇聯人得到了一個喘息恢復的機會。

而曼斯坦因往往是以少打多,以快速、高度靈活的機動方式殲敵。如1941年9月曼斯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進攻克里米亞半島,面對的是4倍於己的蘇軍,但最終他以損失7500人代價攻克刻赤,俘獲蘇軍17萬人,以損失2萬人攻克賽瓦斯托波爾要塞,俘獲蘇軍7萬人。曼斯坦因同古德里安一起為後世貢獻了閃電戰,為後世貢獻了炮火如何準備,陸軍的多兵種合作等機械化作戰理論,這些理論和戰例被寫入後世的軍事教科書。曼斯坦因出名不僅僅是因為它在戰爭中取得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在西方坦克理論基礎上第一個成功的建立了坦克軍種實際作戰體系,這個意義是劃時代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