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微信怎麼過?那些被微信偷走的時間

據統計,微信用戶已經9億多人,平均每人每天瀏覽微信的時間為1小時,這只是個平均數,大多數人在微信上時間遠遠不止這些時間。微信儼然已經作為人們的一種全新交流方式,在它看似快捷、便利、高效的表象之下,卻掩蓋不住人際交流的實質,因為這種在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社交,是難以替代人際中真實的交往。而過度的沉溺在微信中,只能是讓人際交往的關係弱化,也就是越依賴微信這種交流方式,人就會越感到孤獨。

正像每個人在潛意識中,自覺或是不自覺的在塑造著一個理想中的超我,而現實中的我們或許是與這個理想中的我是有差距的。而微信恰好是能夠展現我們內心缺失的東西,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我們如此熱衷的在微信上獲得關注,亦或是獲得點贊。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渴望被關注,而在現實中,匆匆忙忙的人們或許會無暇顧及的那些感受,甚至有時自己都會忽略這些感受,但這些不是不存在,只是被暫時的隱藏而已。在微信上亦或是在朋友圈裡,卻能相應的得到關注,無論是禮貌式的回復還是發自內心的點贊,這些都是人們在潛意識中需要的東西。

這看起來對我們沒有壞處啊,用過多的時間來看手機或是關注微信,只能說明人們對於智能手機以及網路的依賴越來越深。現在無處不在的低頭族,大街上、公車上、餐桌旁都會看到人們全神貫注看手機的身影。

而一個小短片更是發人深省,夫妻二人去旅遊,在風景如畫的山上小憩,妻子欣喜的看著遠處的美景,丈夫正拿著手機盯著屏幕,不時的發出感嘆,好美的景色啊。妻子好奇的看過去,然後把丈夫的手機移開,丈夫才發現自己大為讚歎的手機里美景圖片,正是眼前的美景。看起來具有諷刺意味,事實就是如此。

人們沉溺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那個真實的世界就會一點一點被忽略。人們就會一點一點的疏離社會,慢慢的疏離自我,只是危害性不會瞬間展現,也就不會輕易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只是觀察到了外在的表象,長時間的看手機引起眼睛不適,頸椎疼痛,注意力容易分散,專註於一件事會越來越困難,沒有時間陪孩子陪父母等等;當然也會看到各種各樣因為看手機出現的事故,雖然不是高頻率的出現,大多時候看手機只是一個誘因,但卻不得不使人重視看手機這件事情。

有的人因為看手機過馬路被奪去生命或是撞成重傷,有的司機在開車時因為看了幾秒鐘手機而引發嚴重車禍,有母親在看護孩子時看手機導致孩子喪身車輪之下、溺死在水池之中,有的人看手機猝死在床上、在馬桶上等。倘使你覺得這只是小概率的事件,而且具有突發性,但是正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和長期的疏忽大意釀成災難,而每一起悲劇的背後都有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疏忽大意。拋開這些極端一點的例子,就是浪費時間、傷害身體等等,也是不容忽視的。

因為如果我們手裡拿的不是智能手機,是對生活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的,除非是微商或是從事與微信相關的工作。我們可以用讀書來替代漫無目的瀏覽雞湯文學、快餐文學和軟廣告;我們走進大自然感受一草一木替代瀏覽那些專業的攝影照片;我們認真的學做幾道美食要好過在朋友圈曬那些飯店裡千篇一律的大魚大肉;我們開始跑步或是走路,好過每天在微信中羨慕那些健身達人。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沒必要做一個觀眾。如果僅是做一個觀眾,時時刻刻被無數的無關緊要信息包圍著,被那些連演技都沒有的小鮮肉包圍著,被那些獵奇的新聞包圍著,只能讓我們越來越缺乏行動力和執行力,在疏離真實社會的同時,也日漸在疏離自己,於是孤獨便會與日劇增。

況且在微信亦或是朋友圈,也並非是暢所欲言之地,因為你的不經意行為可能會觸碰他人的雷區。你大肆的發表討厭某個明星的意見,也可能這個明星正是你上司崇拜的偶像;你轉發的心靈雞湯的一些語言,也許會被人誤解為影射他人,畢竟每個人都會在其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許你正談論著肥胖的問題,恰好惹的朋友圈中某位體重超標朋友的不悅;亦或是當你加班工作的時候,同事卻發著在旅遊地方美食美景的照片;也許你正細數著整容的害處,你的圈中好友就有整容的經歷,不一而足,不勝枚舉。最後,人們便會對那個閃動的小紅點處於矛盾的心理,渴望了解或是走近他人,卻又顧慮重重。貌似走近,實為疏遠。莫不如關掉小紅點,讓充實的生活走進來。但是又不想離開那個好似熱鬧的所在,於是只能在其中體驗著日漸的孤獨。

這種孤獨並不是對人有好處的孤獨,但是人們又離不開微信,好像也離不開朋友圈。而朋友圈所展示出的生活,僅僅是一個人生活的微小部分,儘管對於不熟悉的人在朋友圈中,姑且能做淺顯的了解,但卻是已經被認為加工過。減少微信的使用數量,雖然是很困難的,但也不是不能做到的事情,當閑暇之時,人們總是不經意的拿起手機,看看裡面有何新的信息,而這也就成為生活的一種常態,也就無關乎信息是否有價值,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信息。我們在看手機的時候,可以做一下統計,真正是工作需要必須看的信息到底佔多少,而漫無目的瀏覽新聞或是奇聞趣事又佔多少,這些時間是否被合理利用,也就不難判斷了。

無論在何處,都能遇到地頭看手機的人們。人們忙於手機上虛擬的人際交往,而沒有時間陪父母聊天,沒有時間陪孩子玩耍,手機就像一條繩子一樣把人們綁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之中,綁在虛無縹緲的交往之中。這時候,也就分不清誰是誰的主人,誰是誰的工具。於是打油一首:

掌中手機魅影深,

坐卧行走不離身。

兩眼花,頭昏沉,

哪顧孩子與親人。

微信只是信息交流溝通工具的一種,它本身也就無好壞之分,重要的是人們如何利用。拋開微信,人們的社會關係就能得到極大改善嗎,那也不見得。孤獨已經成為人們的通病,即使是住在樓房裡對門的人,人們都不願意多溝通;而寧可花上更多的時間和微信上陌生人聊天。當父母就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沒有時間陪伴父母,卻在為微信上的感恩父母的文章感動不已;當我們和朋友歡聚一堂的時候,卻在各自的拿起手機曬菜,曬美酒,而忽略了和朋友敘敘舊、聊聊天,這樣的聚會是否就變了味。於是人們就開始還念過去慢生活的日子。還念那時的內心的平靜、精神的專註,懷念那時明媚的陽光、輕輕的微風、單純而爽朗的心情,而現在陽光明媚、清風依舊,而你卻在低頭努力的看著手機。正如木心的那首小詩一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為什麼人們總是還念過去慢節奏的生活,懷念那些還有期待和憧憬的時光,而一切快捷的東西,即時性的東西正好完全破壞了人們的等待。於是人們迅速滿足了一個慾望,立即開啟下一個慾望。而且不管事情重不重要,都要開啟一個工作處理模式。人們從來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得到的事物身上,只會是苦苦追尋那些得不到的事物。而這些即時性的東西,無非是加快了人們在渴望得到、得到也不過如此、期待新的得到之間的循環頻率而已,因此人們在快節奏中,就更容易患得患失,於是平靜的快樂就越來越少了。

而想一想慢的好處,如蘇軾為官期間,接到朝廷的聖旨,到蘇州為官,路途遙遠,到任上需大半年的時間,途徑之處,遊山玩水,好不愜意,行至長江,便停下來,遊山玩水,於是便有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今天,坐飛機一個小時就能到,哪有時間去觀賞沿途的風景,當然也就更沒有了千古名篇。

今人的文章也是如此,為了應和大眾,得寫快餐式文學,講究實效和速度,而古人的「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推敲精神,早棄之九霄雲外或是顯得如此的不合時宜,但是真正能流傳下的又有多少呢。這就是今天不只是寫文章,也包括所說的工匠精神,人們能建起越來越高、千篇一律的高樓,但是又如何能建出故宮這樣的絕世建築呢,難道今天我們真的比古人有智慧嗎。當然今人的知識量是古人無以企及的,但是智慧就另當別論了。不是說今人缺少智慧,只是今天的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如懷素和尚喜愛書法達到痴迷的程度,曾經藏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每日臨摹,後來用壞的筆頭堆積成小山,沒有紙便在芭蕉葉上練習,一練就是一生,而今人是很難有這個定力的,被那些看似重要卻無足輕重的事情牽絆著。一會電話來了,一會微信閃爍,一會參加個酒局,一會看場電影,何來專心,何來定力,能完成本職事情就不錯了。這也就是那些出家人為啥選擇到山上去呢,沒有出家人在鬧市繁華之處修練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古人說的是有道理的。而今天城市裡,燈紅酒綠、喧囂嘈雜,結果可想而知的。

一切都是快的。我們難以離開微信等軟體,其背後是人際交往、獲取信息等的需求。在微信沒有出現之前,人們的交往更多的是電話、Email等,甚或是面對面的交往。而對於微信來說,貌似是隨時都在,方便快捷,其實也是對時間的無形的浪費。本來一個電話幾分鐘就能說清的事情,在微信上發送、等待回復,再發送,再等待回復,浪費了時間,而且使人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其實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本來不重要的事情,亦或是無從輕重的事情,也會在微信上處理,到底是我們利用了微信的方便快捷,還是微信套牢了我們的時間和人生。

現在的人際交往的覆蓋面在日益擴大,尤其是在網路上,彷佛有認識更多人的可能性,然而這種認識和現實生活中的認識又截然不同。因為在微信這類社交軟體上只能呈現出一個人極其微小的一部分,無論是工作或是學習,而且大多是經過了加工處理亦或是有選擇性的發布信息,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微信上一個人展現的東西給人只能造成某種片面的印象。

再退一步來講,如果我們關掉微信等社交軟體,生活會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呢。這個估計除了那些微商或是從事與微信相關工作的人,其餘的影響不會太大。其實對人際關係的影響都是極其微小的。在朋友圈裡,我們只是不斷的刷存在感,想通過這種方便快捷的方式證明存在感。其實就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對你關心的人,無論你刷不刷朋友圈,也一樣會記掛著你;對你漠不關心的人,縱使你每天刷存在感,得到的依然是漠不關心。表面上看,微信讓朋友圈裡的交往密切,聯繫頻繁,實質上只能讓人們在現實中變得更加疏遠。便寫打油詩一首:

掌中手機大乾坤,

地北天南若近鄰。

貌似滿屏皆兄弟,

四海之內有幾人。

也就是在微信等社交軟體上,這種熱鬧亦只是一種假象,並沒有強化真實中的人際交往,反而是弱化了真實中的人際交往。這也就是越微信,越寂寞的原因。

人們想通過微信排除寂寞,得到關注,深化友誼,也只是美好的願望罷了。這就像是一個人無所事事時,瀏覽新聞一樣,本想排出無聊之感,但是那些紛繁蕪雜的信息,而且大多是負面的新聞居多,甚至有的難辨真假,讓人瀏覽之後,更加的無聊。而且人們對於信息具有著耐受性,第一次見到某方面的新聞感覺驚詫、憤懣等等,而每天都見這樣的新聞也就麻木了,情緒也就隨之弱化和消失。帶來的無非是時間和精力的浪費,而沉溺其中不自知而已。繁雜無用的信息之能讓人內心難以獲得清靜,而大量的信息也不過稍縱即逝而已。於是再打油一首:

信息繁冗又蕪雜

滿屏趣事皆新聞

管他有用與無用

塞入腦中擾心神。

我們不得不承認,微信確實帶來人們交往的便利,當然這種交往更具有及時性,在現場的感覺,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在現場,我們一定要在朋友圈裡的現場。但是人們過度依賴這種交往方式,反而失去了本該有的人際交往。人們也似乎從微信上學到各種知識,方便快捷,時時更新,也可以了解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動態。但是也僅此而已。如果你是一個美食愛好者,關注微信上關於美食的公眾號,關注每日的更新,似乎學到了東西,其實這些時間是無意中在浪費時間,莫不如到書店買一本或是兩本菜譜放在廚房,做菜之前翻看一下來的實際快捷;如果你喜歡雞湯文,各種勵志的故事,各種勵志的人生,各種人生意義的探索,這些就像一直喝白水,偶爾喝點可樂是一樣的。長期喝,只能是膩了,或是身體內糖分太高,實際的意義到底有多少。估計沒有人是讀了雞湯文學而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或是某種意見的領袖;有的人喜歡健身鍛煉,也會耗費大量的時間關注相關的公眾號。其實也莫不如走出室內,到健身房或是在戶外徒手開始訓練來的直接而容易;有人偏好於保健的微信公眾號,且不說裡面的信息繁雜,真假難辨,但就是零零散散的健康知識真的能對人起到多大的作用。

而沉浸在其中,就只能消弱現實生活中的行動力和執行力,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況且上面浪費的大量時間本該可以做寫一些更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在家裡多陪父母說一說話,比如輔導孩子做作業,或者在聚會時關掉手機,專註放鬆的聊天。不要把虛假的意義凌駕於真實的意義之上,反倒是失去了生活中本該有的快樂。看到滿目地頭組,精神彷彿被吸入到手機里,於是忍不住再打油一首;

世人手捧小乾坤,

行卧難離倍覺親。

點贊購物勤刷屏,

晨昏顛倒似游神。

這時間總是在經意不經意之間,悄悄的溜走。無論快慢,都不為人們而停留。有人曾經說過,時間是最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所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也許一個人的財富、地位、學識都不相同。

時間如此之重要,我們豈能任由手機或是網路偷走我們本該就有限的時間。

完全拒絕使用微信儘管可能的,但是也沒有太大必要。我們大可利用有利的一面,減少微信時間的使用量即可。如何讓科技為生活服務,是否做即時通訊工具的主人,主動權就在我們的手上。(作者:王少明)

責任編輯:吳俊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