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黑色幽默背後的悲慘現實

初次看到《驢得水》這個名字的時候,心想這一定是個很搞笑的片子,當然也會對這個念上去並不通順的名字心生疑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片子,《驢得水》又代表著什麼呢?帶著滿心疑問,開始了影片的觀看。影片的開頭確實是輕快的節奏,像話劇一般,也揭開了電影名稱的原因,原來是一頭驢子的名字。好吧,我們接著看下去。

越往後看,才發現越來越不對味,民國時期的背景,偏遠農村的學校,一個校長和四個老師,上演著啼笑皆非的故事。《驢得水》是頭驢子,而呂德水是為了吃空餉而謊報的虛擬老師,鐵匠是為了應付特派員造訪,假裝的呂德水。本以為故事就這樣平淡,穿插著些許搞笑元素而已,可是沒想到,因為銅匠和特派員的出現,讓影片有了大的轉折。

教育的大前提下,卻因為人性的貪婪變了初衷,露出了人類罪不堪的一面,故事從一開始就為後面的發展埋下伏筆。你說農村教育缺錢缺條件,只憑藉一腔熱血遠遠不夠,所以要假冒一個驢得水來吃空餉,說的要專款專用,可是老師們還是將撥款的一部分花在自己身上,到底是要講教育還是為了佔便宜。你說要保護學校,堅持教育,可是在一些大是大非上,卻表現出縱容,害怕假呂德水暴露,就找來銅匠來假裝;擔心銅匠不答應假扮,就默許張一曼引誘銅匠;甚至讓自己的女兒和銅匠結婚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隱喻老教育家的不堪和現實的悲哀。

Advertisements

張一曼在影片中從始至終就是一個悲劇的形象,她自怨自艾,看似陽光快樂,其實充滿了自卑,她看似玩弄感情,其實是不敢用心動情,她那樣侮辱銅匠,只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銅匠,卻沒想讓自己陷入了無窮的黑暗。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這樣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的人,他們有堅硬的外衣將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不去釋放自己的情感,甚至會用惡語傷人的方法與別人保持距離,可越是這樣,越容易讓人誤會,越容易讓自己掉進無底深淵。最後張一曼瘋掉了,隨著一聲槍響,給觀眾留下了空白,讓悲劇繼續蔓延。

影片中其他人物都有著非常直白的性格和隱喻的含義,比如銅匠,從沒有文化的單純男孩,變成充滿仇恨,假裝上等人的知識分子,可是銅匠從始至終無非就是別人遊戲里的棋子,有價值的時候耀武揚威,沒價值的時候被人唾棄;周鐵男在影片中還有些許正能量的地方,他直言,有勇氣和魄力,堅持正義的原則,可是這一切在衛隊長開槍之後就化為虛有,變成阿諛奉承,怕事膽小的狗熊;魏魁山是一個讓人恨到牙痒痒的角色,他因為求愛不成變的自私憤怒,他因為得不到想要的而變的充滿仇恨,將一個自私狹隘的小人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

Advertisements

喜歡《驢得水》這部影片,從音樂到拍攝,從人物到劇情,一氣呵成,精彩跌宕,在當下低俗影片成堆的時候,有這樣一部清新之作實在難得,讓人在笑淚參雜中學會成長和現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