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教你打天下——順理《太公兵法》文韜·文師篇上

有人會說那既然如此,大大方方引薦好了,為什麼搞那些虛的呢?演給誰看呢?

之所以如此煞費苦心是因為他們做是一件極難事,一件直接挑戰「封建社會」價值觀的事。(這裡封建特指商周時期的分別封制度,君主把土地分封給宗親和功臣作為采邑)那便是「任人唯賢」(和三國曹操的「唯才是舉」一個意思,都是開通外部人才管道)。有人要問「任人唯賢」不好嗎?當然好了。只是有個問題,賢從何來?

古時選賢任能:唐代時有科舉制,三國有九品中正制,漢代有察舉制,這些商周時都沒有。但不代表這之前就不重視人才。在上古堯舜禹時代,舉賢和讓賢成為美談。到了三代(夏商周)也就是《六韜》成書和背景的時代這個傳統不是說沒有了,而是「賢」主要被"君子」壟斷了。先秦時代的「君子」主要指的是貴族。

Advertisements

王的封臣便是貴族,所謂貴族說白了就是王的親戚和親戚的親戚。在家國一體的封建時代,王其實就是家族的首領和。這些王親國戚其實也和尋常親戚沒什麼不同:在困難時鼎力相助,富裕了相互攀比,也時常為一畝三分地爭作一團。姜子牙原來是不是商的貴族不知道,是也是沒落貴族,但肯定不是周的貴族,跟周王可謂非親非故。做為家族領袖的文王要認一個外人為「賢」,讓一個外人去管理家族資產,就是讓一個外人來主持"分蛋糕"。這還不單是名分問題還關乎利益。況且那班子親戚可是有封地、財權、軍隊的。所以說「任人唯親"在三代才是常態,任用外人反倒是不合「情理」的。君臣血脈相連,血統代表地位,周禮就是這麼來的。可以這麼說在這種制度下貴族就是「君子」佔據資源和輿論的雙重製高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果文王和史編操作不當,姜子牙會被「君子」們扣上「小人」的帽子。

Advertisements

周文王志在天下,選擇人才自然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親戚里,必然要舉天下之才為己所用,並且打破貴族在決策層位置上的壟斷。簡單的說就是開通外部招聘的管道,跳出血緣和身份之外,廣納天下賢才。綜上所述此事極難,那麼沒有先例可尋呢?還是有的。

商王武丁的相博說原本是個築城的奴隸,武丁怎麼找到他的呢?夢見的,而且還夢得還相當詳細還配有畫像。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太公釣魚」簡直是「武丁尋相」翻版。

博說和姜子牙之最終能進入商周的決策層,首先靠的是得到武丁和文王的支持進行「技術入股」。而「技術入股」的關鍵在於向「股東們」能證明其「技術」的確過硬,可以充當「股份」。要短時間內證明向武丁和文王的親戚們證明這點可不容易。因為智慧本是無形物,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正的智慧的發揮展現並非一朝一夕。而且姜子牙和博說一個前半生碌碌無為另一個根本就是個底層奴隸,連簡歷都沒法寫。這種情況也就剩下寫一份牛氣哄哄的介紹信了。

誰的介紹信最好使?自然是老天爺了,畢竟他老人家又不會說話。解析權全然在自己手裡。可以說借鬼神之口實屬無奈之舉。(在這方面來看武丁還棋高一著。他說老天爺託夢給他,真實性都沒法質疑。你最多只說他解夢解錯了。)

總而言之,在史編這一番操作之下,不但為姜子牙和周文王牽線搭橋,還給姜子牙以後身居高位,進入周王朝高層打下了輿論基礎。而且周文王也樹立起了求賢若渴和用人不拘一格的形象和姿態,這為將來其他勢力及在野人才投奔周王留下了口碑。

現在路已經鋪好了,關鍵還得看真本事。畢竟憑「技術入股」最終能否把周做大做強才是關鍵。那麼姜太公在文王的親自「面試」下是如何對答如流,彰顯自身才學,讓一代君王誠心折服拜其為師的呢?又提供了什麼治國良策呢?讓我們下回分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