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道歡迎狀元回鄉,狀元卻暗自化裝騎驢進城,官員贊:君真狀元公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最得意事能有幾何?范進中舉尚且發瘋,如果某人金榜得中,必定志得意滿,春風得意。要是得了狀元呢?要是連中三元呢?那豈不是要趾高氣揚了?但宋代卻有這樣一位奇人,連中三元卻依舊低調做人,謙虛謹慎,成為一代名臣,他就是宋朝宰相王曾。

王曾是青州益都人,少年孤苦,父母早喪,只得寄住在叔叔王宗元家。叔叔對這個侄子很不錯,供其念書。王曾非常聰明,很快就善為文辭,遠近聞名。宋真宗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皆第一),他的殿試答卷《有物混成賦》寫得氣勢恢宏,朝中大臣看后不禁撫掌嘆曰:「真乃王佐之器也!」得到了如此的榮譽,按說王曾應該高興壞了吧,可他卻毫不張狂,金殿傳臚后,王曾向叔父王宗元寫信報喜,他在信中寫道:「(王)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積德,大人不必過喜。」

Advertisements

讓叔叔不必過喜,不但體現了王曾的謙虛,更表達了對叔父的感激以及他寵辱不驚的平和心態。對家人如此,對外人又怎麼樣呢?王曾中狀元一個月後,回青州去省親,這可真是衣錦還鄉。青州當地官府、百姓也都轟動了,出了連中三元的狀元郎,這是青州文脈興盛的大事和榮耀,大家準備好好地迎接一下,一睹狀元郎的風采。青州知州命令黃土墊道,凈水潑街,讓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就換了衣服,騎了一頭小驢從別的城門進了城。進城之後,他來拜見知州,知州吃驚地說:「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麼就到這裡了?」王曾回答說:「不才幸忝科第,豈敢煩郡守父老迎迓?」知州讚歎:「君真狀元公矣!」後人稱讚說:王曾中三元,持身愈清謹。

Advertisements

科舉制度推行1300多年,連中三元者僅17人,可謂鳳毛麟角,但做到宰相的就更少了。王曾並非一介無用 書生,他很有志向。王曾中狀元后,翰林學士劉子儀跟他開玩笑說:「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不盡。」他正色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溫飽!」由此可見他志存高遠的寬廣胸懷。他很有政務能力,39歲就當上了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敢於直諫,注重選拔人才,范仲淹、包拯等人都在他的舉薦下被委以重任。他每次選用官員,都不讓本人知道。范仲淹曾問他緣故,他說:「作為執政大臣,如果把恩賞都攬在自己身上,那怨恨歸誰呢?」

王曾為人嚴肅穩重,得到皇帝的高度讚賞,對他也極為尊敬。有一次宋真宗特地任命王曾管理大理寺,負責斷案,對王曾說:「刑獄是國家的一項重要制度,如今將以此職委屈你了。」還賜錢三十萬,還允許王曾自己徵召幕僚。還有一次,宋真宗曾於晚上穿著便服坐在承明殿,把王曾找來談論了很久。等到談完話,宋真宗又派內侍找到王曾,告訴他說:「朕十分想見你,以至於來不及身著朝服見你,請你不要以為朕慢待你。」這尊敬勁也真是到家了!

宋仁宗也對他非常欣賞,王曾早年在青州矮松園讀書,於是宋仁宗御賜矮松園四書五經一批,並詔示各州以青州為榜樣,大辦儒學。

王曾也沒辜負宋真宗。真宗死後,宋仁宗繼位,因年紀小,由母親劉太后垂簾聽政。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遺詔,稱:「以明肅皇后輔立皇太子,權(代理)聽斷軍國大事。」宰相丁謂巴結劉太后,想讓他去掉「權」字,王曾堅決不肯,堅持劉太后只能代理國政。太后受冊封時,將御駕大安殿,王曾堅決反對,每當給太后祝壽時,也只在便殿進行慶典。

身為宰相的王曾,政績卓著、不徇私情,被譽為一代名相。王夫之稱讚他:「王曾,宋之君子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